雲嘉南會發生大地震嗎?

劉英欽 林勳裕 報導  / 新竹縣

  上周的專題中曾經預警嘉南地區近期內,也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地震,這個推測引起了很多民眾關心,我們今天就把地震的主題拉回到台灣本島,認識一下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到底潛藏著多大的地震危機,還有國內的房屋結構,到底安不安全。

  這裡是三段很難得拍攝到的地震實況,分別是最近幾年,發生在日本鄉下和城市的強烈地震,從影片中可以親眼目睹,地震發生當時的可怕情境,一次強烈地震可以造成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死亡,任何天災都比不上地震,能夠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造成如此重大的災難,而地震更令人恐懼的,還在於它的難以預測,中國人說地震是地牛翻身所造成的,從科學觀點來看,地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現在就讓我們,深入地球內部去探個究竟。

  從十九世紀開始,人類逐漸揭開了地球內部結構的奧秘,科學家們發現地球就像一個蘋果,由一個果核和一層表皮所組成,唯一不同的是它還在不斷地扭曲、皺褶和爆裂,地球可以分為四層,最裡層的核心直徑有3500公里,大約和火星一般大小,主要是由鐵和鎳所組成的,溫度在攝氏四千到五千度之間,儘管處在如此的高溫,內核的硬度還是很高,因為它必須承受,三百萬倍的標準大氣層的重量,在堅固的內核周圍,是液態的外核,第三層是地理學家所稱的地函。地函有恆定的移動,地核的高溫會傳遞到地函的底層,使得地函不含太稠密,但底層的溫度傳遞到頂層已經逐漸冷卻,冷卻時物質恢復密度,並且重力可以把它拉回底層,於是產生了對流原理,科學家認為,產生在地函的對流現象,會使得岩石圈產生褶曲和斷裂,岩石圈包括地殼層和堅硬層,斷裂所造成的斷層,使岩石層形成巨大的板塊,稱為構造板塊,數以千計的板塊,以複雜的鑲嵌而聚合在一起,形成目前有陸地、有海洋的地殼,在岩石圈的下面,一種熔解的物質種為岩漿,岩漿在地函裡形成,並且產生巨大的壓力,在地殼脆弱的地方爆發出來,所以,大部分的活火山,都分布在地殼的斷層區裡。

  科學家相信,大約二億年前,所有的大陸都連在一起,形成一個超級大陸,稱為泛古陸,後來因為地殼的變動,使得泛古陸分裂成比較小的陸塊,並且開始漂移,陸塊以每年六到八公分的速度移動,大約是人類指甲生長的速度,在某些地方,海洋板塊會沈入比較輕的大陸板塊下方,甚至穿過地函的上層,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隱沒現象,在北美西部沿岸,曾經發生過這種現象,太平洋板塊沈入大陸板塊下方,並且深入到岩漿層裡,逐漸熔化,這種現象伴隨著陸塊磨擦和褶曲,而產生震動和山脊,這種板塊的聚合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使得岩層的表面產生紙一般的皺褶、山脊,火山爆發和地震,都是這種板塊移動所造成的。

  地震最原始的動能是地球內部熱能的對流,造成地殼的斷裂,斷裂以後的板塊又因為漂移的關係,而產生岩層的擠壓和磨擦,地震和火山爆發都是這樣產生的,所以板塊移動的邊緣就是地震帶,環太平洋的島弧地區,就是最活躍的地震帶,台灣和日本都位在這個地震帶上面,所以這次日本奧尻島的強烈地震,也很有可能發生在台灣的西部地區。

  民國24年4月21日清晨六點多鐘,一個超過七級的強震,撼醒了還在酣睡中的台灣西部,當時居民普遍居住的土角屋,霎那之間,土崩瓦解,總計在這一次的地震裡,有三千多人死亡,二萬人受傷,建築物破壞六萬多棟,造成三十幾萬人無家可歸,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慘重的一次震災,災區廣達當時的台中和新竹兩個州,根據統計,二十世紀台灣本島所發生的幾次重大地震,西部地區的次數遠超過東部地區,震災的情況也比東部嚴重。

  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統計,台灣地區去年一年,所發生的有感地震是371次,平均每天超過一次,無感地震多達4518次,大約兩個小時就有一次,我們居住的島嶼,真是名副其實的搖籃,而這些無傷大雅的小地震,什麼時候會演變成為災難性的大地震,目前的測震技術還沒有辦法預測,所以預防地震,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建築物蓋好,而台灣地區建築物的可靠程度到底如何呢?

  施工的時候偷工減料,箍筋量不足,一旦遇到強震就會暴露無遺,一九八九年墨西哥大地震,就是血淋淋的教訓,此外,國內普遍存在的更改隔間的觀念,也為未來的強震埋下了可怕的禍根。

  所以想要在這個搖籃一般的島上住得安心,千萬要考慮您居住的,殼的結構是不是安全,此外,這一段住家內部的地震模擬實驗,也可以讓您體驗一下地震的滋味,從而想一想預防措施和因應之道。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