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敵人?對手?充滿難題的歐中關係

伙伴?敵人?對手?充滿難題的歐中關係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原計劃是三天的會議,在萊比錫舉行:這原本會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和歐盟全體27國的領導人會聚一堂。如果歐盟中國峰會能夠按原計劃在9月13日到15日舉行,由默克爾總理擔當東道主,那將是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內的地緣政治高光時刻。

而如今可能只有抗議示威的人才會去萊比錫了吧。因為歐中峰會已經改為線上舉行,而且會期也縮短為一天。9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作為輪值主席的默克爾將在虛擬的會議廳進行會談。

6月初,當柏林方面宣布取消這場大型峰會的時候,給出的理由是新冠疫情。但這背後的政治因素才是關鍵。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在歐洲各國政府圈的聲望大跌。對維吾爾人的高壓政策、對香港採取的強硬手腕,這些做法在歐洲各國議會也引發了不少抗議。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研究歐中關系的學者盧可瑞(Lucrezia Poggetti)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尤其中國在處理新冠疫情方式上的不透明,還有所謂的"口罩外交",都給歐洲各國造成了嚴重不滿:"這被視為毫無廉恥的公關攻勢,因為中國在很多案例中甚至把出口的醫療物資打上援助的標籤。"

體制競爭對手:中國

在歐洲,人們正在就對華關係進行重新的思考定位。面對中國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以及對內不斷壓制言論自由空間和侵犯人權,歐盟在2019年3月以官方渠道表達了不滿。當時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公布了一份對華政策戰略文件,其中第一頁就明確指出: 對於歐盟來說,中國不僅僅是保護氣候方面的合作伙伴,也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競爭對手,更是"制度上的對手",因為中國推行的是不同於西方的"另一種治理模式"。說直白一點就是,北京試圖在全世界推廣自己的威權統治體系,作為可以取代歐洲式民主體制的替代方案。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h Borrell)在今年5月初接受法國《星期日報》(Journal Le Dimanche)採訪時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他非常明確地指出,歐洲過去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有一點太天真了",而現在要採取更為現實的路線。

與之相應,布魯塞爾在面對中國時也開始採取一種新的、更為強硬的聲調。6月底,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舉行了視訊會議之後,對媒體發表了一份聲明,其中的措辭就體現了這種新的對華態度--米歇爾雖然也強調雙方在經濟上存在互相依賴的關系,以及必須在氣候保護和抗擊疫情方面展開合作等等,然而接下來還有個"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我們(歐盟和中國)的價值觀、政治體系和對於多邊主義的理解都不相同。我們將會以清晰的視角和自信的態度投入合作,同時有力地捍衛歐盟利益,堅守我們的價值觀。"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論調也大致相似:如果歐中關係要繼續向前發展,就必須要更加遵守規則,更加重視對等原則。

投資協議談判陷入停滯

說到規則和對等,原本應該有一份"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來承擔這一職責。雙方之間的談判已經持續了六年。其目標是:擴大市場準入,增強公平競爭,降低投資門檻,削弱國有企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歐洲企業界看來,如果要達成協議,中國方面還需做出明顯的讓步。"歐洲方面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對中國做出妥協",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因為中國企業在歐洲已經可以享受開放的市場、公平的競爭環境,而歐洲公司在中國卻不能。所以,現在必須是北京方面來"填補這個空缺"。但是武特克對此能否實現並不感到樂觀。

去年12月中國外長王毅訪問布魯塞爾的時候再次強調,歐洲在北京2020年的外交議事日程上佔據很高的地位,並且指出歐中投資協定是最重要的經濟政策議題。但是來自德國綠黨的歐盟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主席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認為,在這方面目前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一份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簡報引用他的話指出,在所有關鍵的爭議問題上,沒有任何的突破。

蓬佩奧的"反華之旅"

兩週之前,為了給歐中峰會做預熱準備,王毅又訪問了歐洲。而在此之前,美國國務卿剛剛走訪了多個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德國《明鏡周刊》將此行稱為"反華之旅"。墨卡托的歐中關係專家盧可瑞堅信,中國政府意欲阻止一個跨大西洋反華戰線的形成。她還補充道:"在蓬佩奧訪中東歐期間簽署的5G網絡建設意向聲明,也引起了北京的憂慮。因為在此之前,英國和法國剛剛宣布,分別在2027和2028年之前,移除所有華為提供的移動通訊設備。"

如何對待華為,歐洲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方案。幾個月以來,美國不斷地給盟友加壓,敦促他們把華為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華盛頓警告道,這個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會通過其產品進行間諜行動,並且有可能毀壞關鍵基礎設施。德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仍未給出明確的回答。

王毅的"魅力攻勢"遭到冷遇

作為新冠疫情期間的第一次出訪,王毅此次來到歐洲,原本應該是來施展"魅力"的。但是由於歐盟對華態度的轉變,他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德國外長馬斯在柏林接待他的時候,也明確提出了要求北京收回港區安全法的觀點,因為該法事實上終結了香港的法治獨立性。此外他還要求聯合國觀察團赴新疆調查維吾爾人問題。另外,對於此前王毅針對捷克議長訪台做出的威脅言論,馬斯也做出了明確的反駁。

就在王毅訪問的同時,德國政府發布了一份"印太政策指導方針"。這反映了柏林希望在亞洲尋求合作關系的多樣化,也就是說拓寬合作範圍,簽訂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減少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性。在介紹這份政策文件的時候,馬斯還指出:"我們希望強化我們對於多極化世界的理解,那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被迫在兩個大國之間做出選擇。"其中的含義不言自明,他指的就是美國和中國。

而美中兩個大國的地緣政治衝突,也將在這次的歐中峰會上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 Matthias von Hein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