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何以會相信假新聞?

人們何以會相信假新聞?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9年,傑奎琳·F.不小心上了Instagram上一條假新聞的當。根據Instagram上分享的一張報刊文章截圖的說明文字,智利警察在地鐵站虐待並吊死抗議者。當時,智利民眾正在抗議地鐵票價上漲。傑奎琳·F.回憶說,"我當時完全震驚了,心想,警察在做什麼?"。

她是未留神上了一則假消息的當。而另有人卻願意相信錯誤的信息和陰謀論。"這取決於我的既有理念",衝突問題研究者齊克(Andreas Zick)解釋說,"如果我事先已經有了某些固定看法或敵對形象,我就會相信陰謀論。" 屬於敵人形象的可以是警察、政府,甚至是呼籲抗擊氣候變化的活動人士。

齊克說,網絡上有無數在線產品印證當事人的觀點,於是,當事人只消費同他意見完全一致的渠道,這就不僅只是一個泡沫,而"已經是一種可滿足各種需要的平行宇宙"。

齊克說,在網絡上,就有無數的東西證實自己的觀點。"我就只消費與我意見完全一致的渠道。那就不僅僅是一個泡沫,它已經是一個互無交集世界,可以滿足各種需求。"

倫敦城市大學心理學講師卡佩斯( Andreas Kappes )認為,恐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解釋說:"比如,可能有人害怕針頭,因此不想接種疫苗",然後,這個人就會尋找信息,強化疫苗危險、不應接種的觀點。他指出,"所以,重要的不是問'為什麼人們不相信科學',而是要問'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相信科學'?" 因此,卡佩斯的看法是,問題並不在於一邊是受過教育的人,另一邊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怎能識別不可靠的來源

然而,區分優、劣來源的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神經科學家帕裡安嫩(Franca Parianen)解釋說,"信陰謀論者往往不善於區分其消息源出於專家還是某個YouTube影片"。她補充說,還在學童期,學校就沒有好好教給孩子們這種區別能力。

帕裡安嫩寧還指出,在生活中有過大挫折的人,往往易受假新聞影響。她認為,假新聞似乎讓當事人重新獲得了對生活的控制權,"世界突然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而當陰謀論的信徒感到沒有把握時,便會更加努力地去說服他人,因為,"要是別人也相信同樣的事情,那麼,我就得到了證實。"

這位經神學家指出,在疫情期間,無聊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她解釋說,"無聊會導致人們陷入陰謀論":你一下子有很多時間去看各種網站和群組,有了一個社區,不再是一個人在家,並由此對某個群體產生了認同。

算法——假新聞的催化劑

不過,牛津大學資深研究助理馬德森(Jens Koed Madsen)指出,"假新聞 "不僅僅是用戶心理學的產物,而且也是社交網絡的產物:本人的觀點與算法的結合很危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Twitter上,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比真實新聞快得多。馬德森的解釋是:"假新聞往往使用情緒化的、駭人聽聞的語言",因此,盡管這些虛假信息有時非常荒誕,但顯得"有趣",致使本來不信的人也會分享。

但卡佩斯認為,仍能用理性的論點說服相信陰謀論的人,關鍵在於方式方法要恰當:"如果你一味反駁他們,那他們是不會聽的。"。這位心理學家的建議是,發掘共同基礎,比如找到一件雙方都認同的事情,然後討論它,讓事實說話。他指出,畢竟,相信假新聞的人需要找到某種能支撐自己的東西。

"在生活中尋找自己能控制的領域,參與民主組織,能有幫助。"帕裡安嫩解釋說,"在生活中有安全紐帶也總是有幫助的。" 還有:對消息來源的認知能力,知道哪些來源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

所有這些尤其能幫助像傑奎琳-F這樣不小心上了假新聞當的人。當她意識到智利警察虐待和吊死人的新聞是假貨後,她感到有些羞愧。所以,從那以後,她採取了更謹慎的態度。她說,"如果我不知道某消息是真是假,我就會試著去找更多相關信息。我盡量依靠可靠的來源,而不是可疑的網站。"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Kathrin Wesolowski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