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悉尼科技大學澳洲-中國關係研究院近日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調查顯示74%受訪者對澳中關係表示擔憂,同時76%的受訪者"不信任"中國政府。
調查還發現,65%的受訪者認為兩國政治關係緊張會對澳洲華裔產生負面影響,更是有39%的受訪者認為,澳洲華裔會因為響應中國政府的動員而損害澳洲社會凝聚力。
澳洲華人是否更加容易受到中國影響
昆士蘭科技大學從事"一帶一路"研究的姜源對於這一調查結果並不感到驚訝。他說由於自己曾經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工作經驗導致在澳洲工作和社交出現障礙。
"在澳華人但凡不對北京有敵意態度的都會被人懷疑成間諜之類,這是一個很荒謬的邏輯。我相信多數華人希望澳中關係好, 他們聲音也值得被聽到。實話實說,我對未來在澳發展擔憂,很恐懼這種大環境的懷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唐凱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澳洲華人本身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群體,來自多元背景。來自東南亞等地的華人移民目前不太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和澳洲社會產生割裂,而近二十年來自中國的華人移民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
"畢竟他們在來到澳洲前,大多缺乏這種多元文化族群融合的經驗,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處事方式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與中國親友、媒體以及在澳相同背景群體的聯繫可能還是其社交以及溝通的主要部分,他們的確相對容易受到祖籍國的影響,"他說。
但是唐凱認為個人身份認同與公民身份之間的游離,可能會受到外界輿論的強化,並非是由雙邊政治關係所決定。
"類似的現象,不僅存在於華人群體間,相信同樣存在於越南裔、非洲裔、中東裔等群體中,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而不是政治關係的結果。"
短期內改善希望不大
自2017年以來,澳中政治關係一直處於動蕩之中。
澳洲對中國投資保持高度警惕,在全球率先禁止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去年更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呼籲展開新冠病毒溯源調查而開罪中國。中國陸續對多種澳洲商品採取提高關稅、延遲或禁止進口等措施予以報復。
澳中貿易戰一直佔據澳洲媒體的版面,形塑著澳洲民眾對於中國的看法。與此同時,澳洲政府似乎已經和美國政府採取同樣的步調,準備應對日益崛起的中國。
但是唐凱認為兩國關係目前還沒有陷入全面對抗的境地。他長期關注澳中兩國之間農業貿易的關係,而目前兩國貿易爭端的主要戰場之一就是農產品。
"澳洲對中國經濟上的限制主要集中於限制中資對於澳洲認為的敏感領域的投資,而中國對於澳洲的限制也集中在幾個特定行業商品的出口。作為澳中貿易關系的支柱型出口商品鐵礦石,至今未受打擊,"他說。
"雙方相互之間的負面情緒有所上升,這是事實。但是談到對抗,也是言過其實,更談不上對抗的決心。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上的不同長期存在,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長期低迷。兩國之間沒有長期存在類似領土主權爭議這類的實質性、根本性的衝突,不存在長期對抗的基礎。"
姜源認為"中澳關係改善很有困難,雙方都有各自國內聲音和國家利益的考慮。"
唐凱同樣認為短期內無法改善雙邊關係,但是他認為經貿關係最終會成為一個雙方做出善意行動的槓桿。
"近期澳洲從對華鐵礦石出口中賺得了真金白銀,澳洲也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的持續購買。從國內政局來看,一些地方領導人對於聯邦的對華政策也直接表達出了不滿,例如支持度持續處於高位的西澳州州長對莫裡森總理的公開批評,"他說。
6月在莫裡森總理前往英國參加七國集團峰會之際,西澳州州長麥高文批評聯邦政府推進跟中國的武力衝突,他說"這麼做完全是瘋了,脫離現實"並且認為"在任何意義上都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新加坡是否可以成為澳洲的借鏡?
在處理與中國關係的問題上,姜源認為澳洲可以借鑑新加坡的做法。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和澳洲總理莫裡森會面的時候曾說過要學會和中國相處。李顯龍的意思是,你不能讓中國成為你的樣子,你也成不了中國的樣子。"
新加坡總理曾多次敦促美國和中國緩和緊張局勢,並請兩大強國不要強迫東南亞國家選邊站。他還說所有國家都必須努力尋找機會與北京合作。
唐凱同時也認為新加坡的道路可能是澳洲未來可以借鑑的方式。
他說:"澳洲在美中競爭中堅定地選擇了美國,更多是基於澳洲政界對於意識形態、價值觀、文化選擇的結果,這是一個長期事實,過去幾十年一概如此。"
"意識形態可以短期渲染氣氛,但是絕不能當飯吃,相信需要選票的聯邦執政團隊會對兩國關係有所思考,學會與中國長期共處,正如新加坡總理的告誡。"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邢棟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