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議員訪台:展現台美關係或加劇兩岸緊張?

美國議員訪台:展現台美關係或加劇兩岸緊張?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參眾議員週二(9日)搭軍機赴台灣訪問,這是拜登上任後,美國議員二度訪問台灣,此行台灣官方十分低調,有學者解讀為台美關係更加緊密,但也有學者直指,這是美國內政的延伸,並擔憂華盛頓可能加大反中力道,使兩岸緊張,台灣威脅加劇。

他們分析,在台灣社會普遍維持穩定和平的情況下,蔡英文政府親美抗中路線,恐怕會陷入尷尬處境。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被問到此事時向媒體表示,國會代表訪問台灣十分正常,這類訪團使用美方軍機並不罕見,但並未說明訪團有哪些成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三(10)對此表示,此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等規定,中方已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美方立即停止與台灣開展任何形式官方往來,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週三則表示,反對美國與台灣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連繫,並說稱「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注定失敗」。

據台灣媒體報導,訪台的議員包括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及麥克.李(Mike Lee)等人等參眾議員共6位,另外還有軍官及助理等十多人,將會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面,但台灣外交部不願證實訪問台灣的美國議員,是否都是共和黨籍,僅稱「行程是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協調安排」。

訪台目的為何?

台媒披露的訪台議員之一柯寧,日前才與共和黨籍副主席裡契在美國聯邦參議院與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提出「台灣威懾法(Taiwan Deterrence Act)」草案,要授權國務院在2023至2032財政年度間,每年提供20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給台灣。

台媒也指出,美國參議員一行人週三(10日)到台灣國防部聆聽有關中共解放軍對台灣的威脅,以及台灣在印太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並稱這是美國國會議員首度進入國防部聽取相關簡報。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向德國之聲表示,柯寧所提出的「台灣威懾法(Taiwan Deterrence Act)」草案,內容包括台灣每年必須達到符合美國所制定的自我防衛標准,若確定這次訪台的議員都是共和黨籍,那目的明顯與國防安全有關,是要了解台灣的國防實力。

然而,他也認為這是美國變相對台灣施壓,「也就是美國是老師,每年要來檢查台灣軍事國防實力是否進步了,才會撥款給台灣」,他認為這是變相對台灣施壓,並說:「美國現在要反中,制約中國,就希望台灣變成組一個戰隊裡面的戰士及角色,從平民變成戰士。」

抗中親美路線

翁履中認為,這對台灣就比較尷尬,因為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穩定,可是蔡英文政府又要靠親美以得到更多支持,就必須背負來自美國的壓力。

他說:「現在美國決定抗中的力道可能比台灣原本想像的更大,變成台灣箭在弦上,若美國力挺台灣的方式是要穿上軍裝備戰,這是台灣能接受的嗎?」

不過,針對這個說法,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並不認同,他表示,台灣一直處在面對中國威脅的第一線,並未因為美國抗中力道增加而改變。他認為,台灣處境會越來越危險,是因為中國崛起、野心變大,且不斷挑戰美國,與美國對抗中國的力道毫無關係。

他向德國之聲說:「台灣當然希望兩岸關係好,但兩岸關係好不好絕大多數都取決於中國,不是台灣,也不是美國。」

美國內政延伸?

台美關係近年日趨緊密,翁履中認為,美國議員這次訪問台灣是美國內政的延伸,並向德國之聲表示,美國共和黨到台灣訪問有自身的盤算,並說:「上週維州州長選舉結果共和黨在大勝,因此士氣高昂,而共和黨在抗中力度上比民主黨強勢,在拜登民調低迷的情況下,為了得到民意支持,可能會被迫在抗中問題上跟著共和黨走。」

他並強調,美國考慮的是自身國家利益,「在判斷兩岸及美中關系時,不會想到台灣可能面臨前線比較緊張的時候」,他們的判斷是時機點,「像是現在是六中全會,他們可能認為現在中國無暇關注兩岸情勢,因此這個時間點是訪問的好時機,也在試探底線,要看中國的反應。」

不過,台灣學者陳方隅則持不同看法,他表示,美國外交政策有高度延續性,拜登是延續特朗普的反中路線,只是手段不同。並稱,美國議員訪問台灣純粹顯示美台關係緊密,與美國政黨或抗中路線沒有關係。

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阿薩爾( Alex Azar)2020年8月9日率團搭乘美國空軍C-40行政專機訪問台灣,是1979年美台斷交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拜登上任後,美國參議員首次訪台則是今年6月。

陳方隅對德國之聲說:「這是兩國關係正常化,以前很少高調訪問,又或是國會助理訪台,但最近幾年的美國官員訪台趨勢越來越多,行政團隊會來都來,國會議員不來沒有道理。」

他並強調,美國駐台辦事處人員與美國國會關係良好,平常互動也很多,因此美國國會正值休會期間,議員訪問台灣不用過度解讀。」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李宗憲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