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在高教轉型創新論壇上,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再度語出驚人的說:「未來十年高校教師需求面臨『冰河期』」。這句話,對於每年量產千人的台灣土博士生而言,可說被推到懸崖邊,甚至於求學中人更會疑惑,是否該繼續念下去?
高校老師需求進入「冰河期」,是以少子化衝擊為依據所推估。面對105大限的大學新生入學人數縮減,高校老師最終也得面對併校、減班壓力;從學生數來看教師數額,未來10年會減少1萬5000名教職,即使扣除9000到1萬名退休教師可能出缺,仍有5000名空缺無法補上。
高校老師缺額已是這般少了,仍不能排除先在公立學校辦理退休,再轉到私校任教的「名師」,而這種雙重薪水的人數也不在少數。教育部至今仍鼓勵博士生到業界發展,但不能不承認業界的條件,仍以理工科系機會比較濃厚,人文社會學科往往只能當一個教書匠。
何況對若干學校而言,最不能說的秘密,就是聘用時還有洋博士比土博士吃香的印象,尤其是念過世界百大名校的畢業生,在求職路上會比較順遂,可是動率也相對高些。
那麼台灣本土產出的土博士就沒有出路嗎?在學界內有一句話說,「跟到對的老師就前途似錦,跟到錯的人就跟沒人管一樣」,這種學閥間的門戶之見,不是白色巨塔所獨有。
台的土博士培,過去並沒有把重點放在「量少質精」學科上,甚至於一度以衝量為方向,但這樣培育出來的博士,如果連國內自用都嫌派不上用場,那麼博士的養成過程中,是不是代表培訓工作的失敗。
不能質疑大學聘用教師,會以國外博士為優先,至少留過洋的博士,在國際接軌上有更多的語言優勢,可是這也不是唯一。今年3月就有成大土博士被澳洲名校延攬的案例。
故對於土博士的養成,如何轉念朝「能被世界百大」所用為方向,那麼士博士的出路才可以再開出新路徑。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