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104年國中會考榜單放榜,全國招生總額26萬3000多人,雖報名人數僅23萬人,但仍有9000多人落榜,使得整體缺額高達4萬人。招不到學生,當然 與少子化有關,只是更多家長認為,是制度不週全,才拉大了差距。
國中會考會有什麼制度上問題出現?從最近一週,接二連三的多起抗議風波來看,焦點大都集中在會考後的分發問題上。
問題一在於考試真能鑑定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嗎?依現有的三等第模式,考試成績只有粗略的以A、B、C三個等級分配。而整體考試成績中,居於B等第的至少佔了五成以上,即使北北基還有十量尺再來分級,仍有超過三成難以分出高下,也就是這一群人的考試分發,最容易出現較大落差。
如果明年會考過後,教育部依今年所作出的聲明,不再提供考生成績十量尺,如果又沒有適當的區分方式,恐怕在分發作業上會有更多爭議,這個情況有必要在今年就及早因應。
其二是選填志願序的扣分問題,這項設計本來是希望學生慎選志願,要填適當的學校,否則依排序扣分。去年有學生填滿30個志願,結果因成績屬於中段,卻依舊把前三志願放在排序之前,經過扣分後連中段班的學校也沒有辦法上榜。
多數家長的質疑是,選填志願只是一個過程,為什麼要有扣分動作?扣分讓學生飽受挫折感,自然是一個該改進的制度。
其三則是分發時的加分問題,在多元入學原則下,教育部總希望學生多一些志工經驗、擔任班級幹部的服務經驗。這些都有加分模式,而且有時比例可以達到總分10%,相當於會考成績由B級提高到A級。
志工機會比較多,但班級幹部上名額有限,即使是輪流選派,也沒有辦法讓一個學生都是幹部,自然引發家長抱不平。
任何升學制度,家長要的就是有公平、公開、公正三原則,若改革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是沒有辦去讓家長心服。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