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2 01:30

【人物專訪】時報出版第二編輯部總編輯李采洪:記者是單兵作戰 總編輯是幕後英雄

【人物專訪】時報出版第二編輯部總編輯李采洪:記者是單兵作戰 總編輯是幕後英雄 | 華視新聞

鍾悠美

 唸書時專修會計和經濟,畢業後卻走入媒體界工作。一直敢於新嘗試的她,曾經從報社轉到雜誌社,後來成為出版界的「幕後英雄」,她就是時報出版的第二編輯部總編輯,李采洪。


 對李采洪而言,當記者時,是單兵作戰,擔任主管和總編輯則是幕後英雄。因為當主管要知道下屬的需要,針對每一個下屬的個性和狀態,然後給予支持和協助,讓他們有所成長、有好的表現。


 李采洪憶述,在《工商時報》當記者的十年裡,在時間的壓力下,必須在三小時之內把當天的新聞寫出來,所以她學到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新聞消化、吸收。


 但論到工作壓力最大,莫過於在 《商業周刊》當撰述和主筆的時期。李采洪坦言,因為《商周》的內容在刊登之前,報紙、電視都已經報導過了,所以在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發生後,必須在短時間之內,報導出報紙、電視沒有辦法採訪到的深度新聞或幕後的東西。


 李采洪也不吝嗇的分享她在《商周》的工作經驗。她當年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和同事完成「移民合歡山」專題,做成封面故事,而且得過新聞報導獎。但關於這篇專題,她說:「我不曉得這樣的影響是好,還是不好?現在合歡山新建了有很多家民宿,多少和這篇報導有點關係,最早我們進行採訪的時候,大概只有十來家民宿。」


 談到新聞與出版的工作差異,李采洪指出,以前在新聞界,都是要求客觀,不能有主觀的意見,但在出版界,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主觀,如果作者不夠主觀,讀者可能就不買單。由於記者受的訓練是客觀,因此寫文章時習慣旁觀、隔一層,沒有把自己放進去,這樣的文章如果變成書,讀者往往不會買。


 李采洪也認為,以前在商周《Alive》擔任總編輯時,其實和現在時報出版的工作節奏差異不大,《Alive》是每一週生產一個專題或文章,時報出版則是一個月做四至五本書,所以差不多也是一週做一本書。


 雖然李采洪是唸商科,但她卻愛看歷史書。她的辦公室有一個「藏書閣」,放滿著不同種類的書籍。書架裡擺放著她最愛看的歷史書,不論是臺灣或國外的歷史,時報出版的書還是其他出版社的書,她通通都會閱讀。因為她說:「要多看別人的書來參考。」

  

 除了「藏書閣」,李采洪的桌上也放了一堆書籍。記者問:「這些書籍您都會看嗎?」李采洪回應,這些書都是時報出版每個禮拜出版的新書,所以她都會有一本,桌上也有其他出版社的書籍,買書,是她每個月一定會做的事。


 講到歷史書,她推薦時報出版作者駱芬美賣得很暢銷的書籍。李采洪說:「我在廣播裡聽到她講臺灣史,覺得很有意思,便主動邀請她寫書。最初她的稿子偏學術性,我與她討論寫作風格後,改成以破解迷思的角度去寫,突破了傳統歷史書以年代為架構的寫作格式。」她也補充,和駱芬美老師的合作方式是,每一本書在出版之前,雙方會先討論,作者會提出所掌握的材料以及故事,她則從出版的角度,為老師所說的內容歸納出好幾個題目,雙方產生共識,老師再根據題目進行寫作。


 這位當過報社記者、雜誌主筆、雜誌總編輯、出版社總編輯的李采洪,雖走過不同的階段,且在報社、雜誌,各工作十年,進入出版界也有七年,當記者問到想回去那一個階段或維持現狀時,她認為,每個階段對她來講都很美好,人就是要活在當下,一直往前走,不需要倒回去某個階段。


 訪問結束之後,李采洪拿了幾本書和記者分享內容,但她卻要趕著去開會,可見總編輯的工作也蠻忙碌的。臨踏出門口的這一刻,她還不忘回頭對記者說:「你們可以從辦公室裡拿幾本書回去啊。」她真的是一位愛書之人,懂得和別人分享好書!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