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馬當先!手語看見新詞彙

「疫」馬當先!手語看見新詞彙 | 華視新聞

銘報

記者/戴瑄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其中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即時翻譯英文的手語翻譯員李振輝更成為關注焦點。但在這次疫情中出現的許多新詞彙,也引發手語如何比的問題。

身為傳播第一線的手語翻譯員,背負了在鏡頭前傳播訊息的重要工作,更是聽語障者吸收新知識的首要接觸人員,在疫情發佈記者會中輪流穿梭,是由15位乙級手語翻譯員組成。

目前全臺約有12萬名聽語障者,累積至109年,乙級證照的手語翻譯員有53位,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也統計出52位的所在地,其中一位尚未知,丙級證照則為465位。「手語」是聽語障者的母語,也是不可或缺的語言,隨著網路的快速變遷,新詞彙的出現大量的改變社會,甚至到近期疫情中提及的「居家隔離」、「酒精消毒」及「勞工紓困」都是大眾的話題熱潮,對於聽語障者來說更是不容忽視的單字。但新詞彙的出現,「手語」在翻譯及聽語障者的溝通上,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接收與傳遞。

根據手語翻譯協會調查,協會官網中的「全臺各地手語開班訊息」,相較2020年1月的1490次點閱率,2到4月都衝破2000次點閱,3月更是達到2997次是近三年內新高。

「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與口語的不同之處在於使用視覺與動作成為傳遞管道,其中手語又包含了「自然手語」及「文法手語」。自然手語為聽語障者之間用來交談的慣用語言,而文法手語則強調與口語的配合,為聽人和聽語障者之間的手語交談。而臺灣因為歷史的多元,也造就了臺灣手語的豐富變化及多樣性,在地域及方言上都有著些許的不同。

(資料來源﹕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表﹕戴瑄)

 

參考國外手語 手語翻譯員間互相溝通  

常在疫情記者會上翻譯的乙級手語翻譯員李振輝,談及因應疫情而產生的新型詞彙,他說,由於記者會上都有影像紀錄,所以手語翻譯員在溝通後,會承襲上一位手語翻譯員的比法,建立較統一的呈現方式。

而因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是非常重大的國際性議題,因此手語翻譯員邱湘淩及李振輝皆表示,其實在疫情爆發沒多久後,國外就有研究手語比法,所以通常多數會引用國外的手語,但如果一開始沒有可以參考的手語,還是會回到字面上的中文及英文來呈現,只能將字面的意思表現出來。

李振輝也提到,針對專有詞彙解讀的落差,接收者對於新詞彙的認知也會成為差異的原因之一,就以「新型冠狀病毒」來舉例,如果聽語障者沒有試著從其他媒介了解這些新詞,對聽語障者來說可能就只是一個英文字母或代稱而已,並沒有包含其他的語意,但就算如此身為一個手語翻譯員,還是必須盡力將聽到的訊息完全的傳達出去。

李振輝也進一步解釋,翻譯的重點在於了解字彙根本的意思,再以簡單的方式表達,手語比法只能是參考,目前在全球甚至全台都無法統一,因此「手語」只要達到溝通及傳達的目的就可以。

聽語障者結合視覺動作 產生手語新詞彙

從小是聽語障者的吳家瑜和邱文亮,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新詞彙,他們表示,新詞彙的解釋,其實大部分都可以理解,但若出現比較學術專有名詞的手語,就容易不曉得當中的意思,需要經由其他媒介的解釋才能較理解。

面對像是「口罩販賣機」等新單字,邱文亮也提到,以聽語障者來講,口罩販賣機就像飲料販賣機一樣,利用同樣的操作方式投幣購買就可以得到口罩,因此就會以相似的比法來解釋口罩販賣機。其中因為聽語障者主要以視覺動作來呈現,所以如果用字面意思來比的話,聽語障者則需要多點解釋才能夠理解。

邱文亮表示,聽語障者主要以視覺動作來呈現,若用字面的意思比手語,就需要花時間來了解。(圖/陳維婷)

吳家瑜也表示,因為數位科技的進步,可以很方便的利用網路搜尋,其實有些新詞彙的出現,可能是結合著台語或是英文的諧音才衍生出來,甚至是時事的改變而產生,透過Google搜尋的補充能夠更加的理解新詞彙中的內涵意思。

從小是聽語障者的吳家瑜提到,面臨新詞彙或是專有名詞時,會透過Google查詢了解意思。(圖/陳維婷)

身為邱文亮女兒的邱湘淩提到,很多時候家人會成為聽語障者很重要的傳播管道,像她就會經常結合文字及手語,跟爸爸解釋社會出現的專有名詞或新詞彙,爸爸再經過她的解釋及溝通後,也會加深對於新詞彙的理解。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