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證合、鄭筠潔 / 台北市
在步調飛快的台北市,傳統農業式微、以都市生活為尊。然而在關渡平原,一塊代代相傳的土地,陽明山的水是它的灌溉命脈、灼熱烈日則是穀物的天然烘乾機,如今交棒到第六代的夫妻手上,試著在都市中走出一條農業新路。
只要肯做,就不怕餓死
先生王宣智原為歷史系畢業,在投入農業前,陸陸續續做過業務、助理等各種類型的工作。爾後小孩出生,為了就近照顧以及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與太太商量半年後,決定接手岳父這塊已經傳承五代的農田、成為第六代傳人。
現代的社會結構,工作類型逐漸從第一級產業中的農業移向工業、服務業為主的二、三級。但卻沒有人願意回頭從事身為基底的第一級產業。然而,冷氣房內的工作雖相對輕鬆,取代性卻也很高,王宣智以肺炎疫情為例,無數的人可能辛苦工作二十年,卻因大環境變化而一夕失業,反觀農業,雖然高勞力低報酬,但因都市人不願從事,反而有了深耕的機會。
秉持著「只要你肯做,就不怕餓死」的理念,起初對農業一竅不通的王宣智,毅然投入陌生的務農世界。他多方請益,向岳父及周邊務農的前輩求教,從最基礎的除草、插秧學起,慢慢進到插秧、收割,兩年後才逐漸熟練農事。現在更主動進修、每個月特別從台北下到台中,參與有「現代神農」之稱的蔡東篡教授於中興大學舉辦的農民講堂,透過實務學習,充實自己對作物照護的知識,以及面對農務困難的解法。他認為,社會不能沒有一級產業的支撐,也許沒辦法過的富裕,但至少吃得飽、而且不會被淘汰。
希望小朋友也能享受到童年的那種快樂
太太鄭亦真從小到大就在如今夫妻經營的農地長大,因為理解父親務農的辛苦,她成年後是兄弟姊妹裡第一個離開、在都市叢林討生活的人,卻也是第一個願意回來接手農務的子女。幼保科出身的她,曾在幼稚園工作過,後擔任牙科助理長達十六年。最後為了照顧孩子,選擇接手兄弟姊妹不願意扛下的重擔、成為八仙的第六代傳人。
「我的童年在這邊生活的真的很開心」鄭亦真說,以前的基隆河邊沒有河堤跟腳踏車步道,一出門就可以直接到河邊去抓螃蟹。如今河堤與車道建成後,離自然的距離卻好像更遠了「我很希望小朋友也能享受,我童年的那種開心跟快樂。」
她擔心現在的孩子,生活步調永遠是早上上課、下午去安親班,回到家後面對著電視的無限輪迴,於是希望藉由回歸土地,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接手八仙六代園後,鄭亦真與先生經常帶著孩子到田裡玩耍、協助農事,一家人經常搞得渾身都是泥巴、卻快樂非常,臉書粉絲專頁上也常見孩子們協助插秧、與土地零距離的照片。
現代農業,不是「會種」就好
夫妻倆發現到,現代的農業不是「會種」就好,「怎麼行銷」才是決定競爭激烈的農戶是否能生存的關鍵因素。論產能,台灣南部由於土地面積大,採取慣行農法的農家規模壯盛、絕非北部小農田所能比擬、價格戰根本打不贏。「那在台北市務農到底要針哪個消費族群?」,多方苦思下,兩人決定將目標定位在認同友善農業的消費者,將原本全為慣行農法的七甲地中,挪出一部分採取無毒農法,慢慢把傳統菜園轉型成無毒友善的農地、與傳統農業做出區別。
他捨棄傳統施灑除草劑的做法,改以人工除草,透過手工將雜草埋入土內,在遏止其生長的同時,也讓雜草殘骸成為作物的養分。同時在灌溉溝渠旁種植花草,吸引益蟲進駐、建立生態圈,讓益蟲去驅趕或捕食可能危害作物的害蟲。盡可能以天然方式取代慣行農法倚賴藥物解決的習慣。
但王宣智也說,僅僅只是將其中一小塊地改為無毒實驗區的作法,便已經耗費他大量的心力。少了農藥與除草劑,作業的時間倍增、農作物受損的狀況也提高,發布徵工消息尋求人手,又因現代就業人口不願從事農業而碰壁。
「不是說做友善就有多高尚」王宣智直言,為了要在台北都會區存活,農家勢必得走出一條新路,而不是一味地跟傳統農業競爭。
新農法與體驗課程,走出新路、也逐漸打出知名度
八仙六代園絕大部分的稻米跟蔬菜都是到小農市集展銷,鄭亦真表示「只要可以排到隊的我們都有去」,但向消費者說明產品來自北投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還有人詢問是不是講錯了:「台北市哪裡有稻田?哪裡有稻米?怎麼可能?」鄭亦真於是決定,將目光拉回產出作物的土地本身,從源頭讓客人認可這塊土地。
於是她與先生商量,在原本沒有建物的農田上,以自然工法與材料蓋一座竹涼亭,提供來訪遊客歇息。同時按照四季變化,用當季的作物設計體驗課程,讓客人協助稻米的插秧與收割、採收蔬菜與玉米收成等等。透過「實際參與農務」讓客人體驗到彎腰農夫的辛苦,除了對土地更加認同,也逐漸打開知名度、口耳相傳。爾後更吸引鄰近國小附近北投國小的班導帶著全班學童來報名參加。時至如今,八仙六代園的名號已經傳開,客人常以「喧囂裡的寧靜」、「體驗插秧的苦與樂」為題稱讚八仙。曾到訪該農場一趟的大學生林威彤表示「在台北這樣的環境,能有親子插秧體驗,是非常珍貴的。」
以自然為生,代代相傳的,是對土地的熱愛與尊敬
王宣智說明,八仙六代園的標誌是一個太極圖形,以道家的陰陽關係去做發想。天地分別為陰陽,土地是母親、給予我們生命與食物。收成則是要看老天爺,也就是父親的角色。他認為在種植作物時,就是在掠奪「母親」的養分,如何維持土地的循環、補充營養讓其不至於枯竭,是對「母親」敬意的展現。務農順應天時,不妄自菲薄、遵循「父親」的旨意,兩者兼具下,形成了八仙六代園的理念:以自然為生、代代相傳。
未來,夫妻倆除了擴大友善農作區,強化農業體驗的規模,讓更多人了解食物得來不易,也想將「八仙六代園」發揚光大,期望營造與自然共生的形象,將這塊傳承六代的土地,透過體驗活動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採訪側記
在台北地區,大環境對農業不利,王宣智與鄭亦真夫妻倆願意在這樣的氛圍下回到家鄉、承接代代相傳的責任,實在值得敬佩。他們不打官腔、不美化自己,而是真真實實的希望孩子能更靠近土地、享受單純的生活。八仙六代園的臉書粉絲專頁上,不時可以看到兩人孩子在田裡玩耍、滿身泥濘卻開懷大笑的照片,這兩人既是接下重擔的子女、也是不辭辛勞的父母,更是堅定不移的農者。除了種菜務外,更種心。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八仙六代園:讓人們與土地的距離不再遙遠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