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奕菲 / 台北市
【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的「穿梭救援間」亞洲巡迴展覽,首次來台展出,展期至8日。展覽以三個緊急救援任務為主題,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搭建三個帳篷,放置真實醫療用具及物資,仿造伊波拉疫區、戰場和營養不良三種情境,讓民眾有如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親身體驗無國界醫生的救援現場。
民眾在入場前可以使用展區機器拍攝大頭照,製作自己的救援工作證。展場內民眾安靜聆聽語音導覽,不同於一般的語音導覽,解說員模擬救援前線的情境,不時放出跑步聲及嬰兒哭聲等音效,並假裝聽眾是救援人員,藉由對話方式介紹救援現場的執行流程。
伊波拉疫區的帳篷中,擺設著真實病毒保護衣及顯微鏡等設備。2014年時賴國受伊波拉病毒侵襲,共有近5千人死亡,無國界醫生邀請護理師趙卓邦分享當時救援經驗。趙卓邦向聽眾介紹帳篷診間,帳棚分為低危險區及隔離感染病人的高危險區,救援人員必須穿上從頭到尾緊密的防護衣,他們每次進入危險區時,都會圍起一圈並祈禱,「因為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病。」
聖約翰大學國際商務系學生林佳麟表示,參展後她更了解無國界醫生最前線的實際救援情形。她說,伊波拉疫區的帳篷讓她感覺置身危險,並體會到救援人員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的感覺。
在戰爭現場的帳篷,則有圖表介紹將病患檢傷分流的程序,也擺設真實的手術用品,語音除了時時傳出槍響,甚至會突然發出「碰!」一聲的爆炸聲響。解說員陳述曾有病患兩手扶著頭部來到診間,因為脖子兩邊都被砍傷。也有救援人員目擊當地人開心揮舞一隻遭砍斷的手臂,藉以慶祝打仗勝利。
對於想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大學生,台灣辦事處經理鄭巧鈺建議,必須先了解並尊重救援目的地的文化,以加強與病患的溝通。趙卓邦則表示,心理準備也很重要,「不要想像無國界醫生是英雄。我們是被動的」,救援人員並不會衝到爆炸現場救援,救援人員經常必須在防空洞中躲避砲彈攻擊,只能在雙方停火時才能外出,從事任何任務仍以自身安全為主,「我們自己安全才能救人。」
無國界醫生台灣辦事處在4月初甫成立,目前規模仍較小,只有4位工作人員。鄭巧鈺指出,許多民眾誤以為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人員皆為醫生,但其實醫護人員只佔總體成員的58%,42%為工程師、水利專家、財務管理等非醫療救援人員。台灣辦事處未來預計舉辦更多展覽,希望讓台灣民眾更知道世界各地的人道危機事件。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