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09:00

《一種旁觀》奪首獎 讀劇談汶川地震

《一種旁觀》奪首獎 讀劇談汶川地震 | 華視新聞

曾品媛  / 台北市

【記者曾品媛台北報導】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典禮暨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11月24日於台灣戲曲中心登場。第一部得獎作品《一種旁觀》是出身中國廣州的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學生胡璇藝創作的第一部完整劇本,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拿下大會首獎。

《一種旁觀》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方式,但沒有選擇特定的事件加以延伸,在不同情境中分別呈現媒體、當地居民、官方政府、甚至是因地震而毀壞的物件的獨白及對話,表達對震災的不同態度。其中「新聞直播」橋段,改編真實事件,以新聞媒體直播受困於建築物中四天的婦人,因得知女兒在震災中身亡,而絕望吞金自殺的過程,批判媒體處理手法的荒謬。戲劇中也呈現政府當局、外地民眾與當地居民的對話,表達對重建計劃的不同看法,凸顯雙方在想法上的矛盾及認知落差。劇本以「旁觀」為主要命題,試圖探討「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要如何討論災難」,並融入作者對於災後重建、心靈重建、及媒體再現震災的看法及疑問。

《一種旁觀》當中也讓無生命的物件擬人化,讓外來者與它們產生問答,當中也包含災後重建的羌族傳統建築「碉樓」。胡璇藝大學階段主修新聞學,她提到,採訪一個震災後由漢人為主的工業區,轉型為羌族文化觀光區的山谷時,發現裡面居住的民眾卻全是漢人假扮。她因此了解許多原本在此從事工業工作的人對於產業轉型的反彈,開始思索「重建」要如何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見證復興的過程中,她也聽見當地居民對許多新建設的排斥和疑慮。觀眾、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伍元之表示,很喜歡戲劇當中呈現震災後的建築物活起來對話的部分,尤其當帳篷說出自己想保護災民的心聲、卻被災民以「帳篷不是家」反駁,讓她覺得特別印象深刻。

本次表演的處理方式「讀劇」為一種存在於演出和文字劇本間的表演閱讀形式,呈現的導演為擅長京劇編導、目前任職於國光劇團的孫元城。他表示,在剛拿到這份劇本時非常驚訝於其中的文學深度及創新性,對於一直以來擅長處理傳統戲曲形式的他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胡璇藝也表示,寫劇本的過程中,並沒有考慮當中的內容要被「演」出來,反而希望觀眾可以細細閱讀當中的內容。她認為,讀劇是一個相對尊重劇作家發揮空間的戲劇形式。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