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3 09:00

分久必合?與時俱進的不分系制度

分久必合?與時俱進的不分系制度 | 華視新聞

劉祐齊、陳亭蓉、曾智怡、周瑩慈、陳詩妤

分久必合?與時俱進的不分系制度

【專題記者劉祐齊、陳亭蓉、曾智怡、周瑩慈、陳詩妤採訪報導】一年一度的學測剛結束不久,另一批準備指考的高中生們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學生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奮鬥?「理想的大學校系」想必是每一個莘莘學子心底最真切的回答。

長久以來,台灣高中生埋首準備大學入學考試,較重視考試學科的結果,減少了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與時間。許多學生選填志願時,才發現自己「沒有特別想念的」,最後往往以分數高低或科系刻板印象作出判斷。如此一來,適性選擇似乎只能成為空想。

隨著時代高速變化,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分系」便是一個因應世代變化的產物。此制度最早從美國開始推行,為求培養「通才」,所以課程內容從過去講求專業化,改為著重基礎性通識教育與基礎訓練課程,並給予學生相當大的選課彈性與選擇空間,延緩科系分化至大二或大三。以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為例,學生大一隸屬不分系,修習共同必修課,大三分流後,進入新聞、廣告、廣播電視學系。

以「跨領域學習、適性探索」為理念的不分系教育在台灣從民國86年開始實施,目前發展出以學院、甚至以校為單位的不分系及學程。總而言之,不分系就是讓大學生多一到兩年探索自己的內心,多了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全校型不分系 V.S 學院型不分系

不分系看似都是延緩分流制度的產物,但每間學校、每個學院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系統——「不分系」、「學士班」、「學士學位學程」名稱大不同,導致大多數高中生看不分系就像是霧裡看花。其實這些都屬於不分系,若以層級分類可分成全校型、學院型。

螢幕快照 2017-03-16 下午4.42.13

(1)全校型不分系

全校型不分系的學生,分流時可選擇進入校內任一科系,典型案例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班、國立成功大學大一全校不分系學位學士學程。

台科大於95年開始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成立之初為大一大二不分系,大三才選主修系,於105學年度則改為大二分流。為了保障不分系學生分流至各系的名額,有兩次自由轉入其他系的機會。而學生轉至各系後,與雙主修的學生一樣,只要將雙主修的表定科目修完即可,相較於其他原本就讀該系的學生,不分系學生分流至該系後,實際上能少修幾門必選修即達到畢業標準。

成大的大一全校不分系學位學士學程成立於96年,當年著手成立不分系的成大教務長湯銘哲表示, 有鑒於美國大學的通識學習制度,成大希望能讓學生擁有更多適性探索時間與跨領域學習機會。「大部分高中生進大學前還不知道想走什麼路,希望讓學生進大學後修習不同的領域,先嘗試摸索看看。」最後畢業證書上會註明學生分流後選的科系。

雖然不分系提供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湯銘哲表示,成大全校不分系甫成立第一年時,超過半數學生會去選比較熱門的系。所以,要如何讓學生尋找、探索真正適合且有興趣的系,是個很大的挑戰。第二年,經過導師個別輔導學生探索興趣,才能漸漸讓學生以志願為主選擇科系,符合適性選擇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而且其實大學裡面不只有修課,大學應該提供很好的機會讓他們去探索。」湯銘哲說到,成大相當看重導師制度,每位學生都有一位專屬的導師,提供諮詢課業與生涯探索。

(2)學院型不分系

目前台灣大部分的不分系都屬於學院型,分流後只能在學院底下選擇科系。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86年首創不分系學士班,是不分系的濫觴。99年校方認為不分系有擴大舉辦的潛力,便將當時的管理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改制,逐漸調整為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國際企業、會計四個主修的管理學院學士班,並創設管理學院學士英語專班來招生入學。這樣以主修替代系所的制度,加上入學後有自由轉換主修一次的機會,時任元智教務長、現為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古思明指出,這樣同時顧及志向清楚與暫無目標的同學。接下來元智也打算將這個制度擴大施行於校內,使所有學系都有一成名額可跨院轉系或院內轉系,以賦予學生學習上更多彈性。元智教務長陳家祥表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是推動不分系的主要考量。」開課不是以老師為主,而是以學生的權利為主。不分系讓學院的課程整合,也使資源重新分配。

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王秀槐表示,滿足學生「適性選擇」與「知識統整的需求」,是不分系制度的核心理念。她認為學院各科系的基礎必修課程重疊性高,在大學教育前段授課內容相似,才適合不分系的延後分流制度。

不分系制度該何去何從?

不分系?   政大、銘傳傳院各有選擇

103年,銘傳傳院結束為期十年的不分系,回歸四系各自招生。「接院長後,我第一年就發現問題很嚴重,不能再實施下去。」銘傳傳院院長倪炎元表示,不分系拉低學測PR值,過度的選課自由也失去校方當初課程規劃的美意。由於成績好壞決定分流結果,「很多很會拍片的同學,因為成績差,他就去不了廣電系。」帶怨念進入非自己第一志願的系,學習熱忱自然低下。

銘傳新聞學系主任孔令信也提到,在不分系時期,學生除了在大二下選系所,也會一併選擇校內實習媒體進行實務訓練。例如新聞學系學生選擇「品牌實驗中心」作為實習單位,如此便無法習得採訪歷練,將欠缺原系操作經驗。

有趣的是,在銘傳傳院取消不分系的那一年,政大傳院正式開啟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旅程。政大傳院副院長陳儒修表示,過去曾辦理「傳播學士學位學程」,看見學生可以自己建構他們的未來、想像跟自信的能力,因而積極推動不分系制度,醞釀七年後終於上線。

師資的更新、課程的需求是目前正面臨的問題。因老師的教學模式多已定型,若請他們改變課程方向、內容,磨合在所難免。課程需求上,大一大二學生普遍有修不到課的現象,增加修課人數上限、班級數量為院方的應變措施。政大傳院院長林元輝也曾在不分系專業分流公聽會上指出,分流後若學生認為學程無法滿足其學習興趣,可在大三下學期結束前,徵求一位院導師諮詢,向系上申請修習「實驗學程」。學生自行提出修課規畫書,除了須規劃至少一門「跨院」或「跨校」課程,還需提出若無法修習課程的替代方案。

「專業訓練永遠訓練不完。」面對學生質疑大三才分系會壓縮專業能力的培養,陳儒修則認為,現在這個時代變動劇烈且快速,重要的絕非操作層面,不分系旨在提高學生自主性,培養應變、自學能力,才能致其不被時代淘汰。

媒體生態變化萬千,各校傳播領域不斷調整、更新課程以因應現今資訊匯流的時代,舉例而言,即便銘傳傳院走回分系制度,仍積極培養學生整合能力。各校根據自身性質走出自己的路,不變的是皆在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無論實施分系與否,課程設計才是關鍵。

不分系的困難與挑戰

不分系給了學生彈性的學習空間,但誰來給不分系生存空間?根據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計資料發現,從96年到106年,不分系的數量都介於23個至31個,並沒有大幅度的上升,原因主要還是執行上的困難。

「你去問高中生,他根本不知道不分系是在幹嘛的,因為老師也不會跟他們說。」長期關注不分系制度、前逢甲大學資電學院不分系榮譽班主任王壘說道,辦理不分系吃力不討好,加上大學與高中之間資訊不對等,高中生的不了解變相導致需求少,大部分大學自然也不願耗費大量心力來辦理不分系。

國立中山大學99年時一口氣停招及裁撤理學院、工學院及管理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中山教務長黃心雅對此表示,首先,部分學生在大一大二時沒有策略性地選課,導致程度落差大,大三分系時出現課程銜接不上的問題;其次,學生的志願分配有人數上的落差,在師資額固定、院內無法因應大幅調整課程的情況之下,並非所有人都能進入心中的第一志願。面臨眼前種種困難,中山大學不得不作出此決定。而三院停招後,取而代之的是跨領域整合學程的設置,並將轉系、雙主修、輔系門檻放寬,也提供跨校選課或跨校轉系的機會,讓學生仍有多元的選擇。

有別於中山在99年一舉取消校內所有不分系,國立清華大學卻看好這股潮流,從95年的兩個不分系,增加到目前共有七種不同領域的不分系學士班。清大各學院學士班大多規劃為雙專長設計,將不同的專長學分設計內含於畢業最低應修學分內,且可以另加修雙主修或輔系,因此更吸引企圖探究跨領域專業的學生。而學士班課程和分流制度的設計以院為主,並依學生志願分流,無院內各學系名額之限制。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表示,〈國立清華大學院學士班學生的學習表現之分析〉中調查了4585位清大畢業生,結果顯示出院學士班學生選擇學士班的原因偏向於內在動機,例如「學識或知識上的興趣」和「增加就業能力」;而其他學生的選系動機傾向外在動機,兩者因此形成對比。即使中山和清大兩校在不分系制度上有不同作法,但都正往跨領域的方向前進。

成大身為實施全校型不分系的指標性學校,無畏不分系的挑戰,目前正嘗試將全校大一不分系改成大一到大四不分系,預計於107或108學年成立。成大不分系組長黃信復表示,學生能從不分系轉出,別系的同學也可以轉入不分系,希望提供不拘泥於傳統學位的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成立的話,將會是全國第一個全校大一到大四不分系。

首屈一指的台大雖然沒有以不分系招生,但近年來也採取降低轉系門檻、開設跨領域整合學程的方式,滿足學生的適性選擇與知識統整的需求。

螢幕快照 2017-03-16 下午4.42.36

轉型之路:找出適合台灣教育的樣貌

不分系究竟適不適合台灣?

「延後分流是一個很好的趨勢。」王壘表示,不分系是一個值得台灣的大學去嘗試的教育制度,但推行難度比歐美要高很多,因為得從中找出符合台灣教育環境的樣貌與特色。而王秀槐表示:「比起以往科系個別招生,不分系的安排使得招生名額、師資的安排都更為彈性。」面對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不分系的實施也許有助於解決國內大學目前招生不足的困境。

「大學的建制本是以系為單位。」王秀槐一語道破最主要的問題:難以跨越的科系藩籬。她也指出排名效應是另一堵高牆,因同個學院不同科系有不同錄取門檻,系所會擔心若以不分系招生,可能導致收進程度不一的學生。

無論各校是否走回分系制度,「跨領域學習」是看得見的共同趨勢。學校調整系所招生制度的同時,學生也應該要依據自己的興趣、目標去選課。倪炎元就指出過去許多不分系學生在面對自由的選課制度時,以方便性為優先考量,選修分數較「甜」、作業量少的課,或者忽視自身科系應有的專業而一窩蜂選修熱門課程。畢竟,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除了學校行政單位應設計嚴謹的不分系制度與配套措施,學生也須了解不分系旨在提供大學生性向探索、多領域發展的機會,才能在變動劇烈的時代下,規劃出最有利、最適合自己的路。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