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宇 / 台北市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展場外黃底紅字的顯眼招牌「林北山五橘宮」,以及入口處的牌子寫著「有求必應」,彷彿踏入熟悉的信仰場域。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的黃舜廷,自9月21日於位在台北市的「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舉辦個展《林北山-五橘宮》,將民間信仰的元素帶入展場,試圖探討藝術的本質。
談及《林北山-五橘宮》的名稱由來,黃舜廷說明,「林北山」的命名源於經驗中的生活場域—由新北市林口區、台北市北投區與中山區所建構而成,而「五橘」則是「有錢」的台語諧音。他以財神廟作為基礎,打造出結合藝術與招財文化的展覽空間。
黃舜廷觀察,民間信仰中對偶像的崇拜,與藝術非常相似,因此,他連結展覽空間及信仰場域,拼貼兩者的相似處,欲凸顯其背後相似的生產邏輯及價值建構方式。如同人們拜財神廟,目的是獲得財富;創作者則透過各種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斷探討藝術的內涵,最終希望能了解藝術的本質。
作品〈金、銀五橘公像〉中,黃舜廷轉換人們算命時的情景,一對巴哥犬玩偶,及對應的指示圖寫著「背景有靠山」、「腳踩元寶橘」等字樣。他解釋,選擇巴哥犬玩偶的原因,除了巴哥犬有吉祥犬之稱,另一方面,玩偶象徵偶像,而他在繪製的過程中,同時將玩偶賦予偶像化的意義。
另一個以紅牆為底佇立的作品〈金五橘〉,一旁貼著「摸五橘」之詩,黃舜廷提到,他常被詢問能否觸摸這件作品。事實上,他考察全台30多間財神廟,發現類似的場所幾乎都有提供民眾觸摸的神像,而這件作品,正是為了讓觀眾意識到他想表達的主題—藝術的觸感。
黃舜廷進一步說明,在展覽場域中,藝術品的神聖性特質,讓人有不可觸摸的印象,相反地,在廟宇中信眾則會直覺地觸碰神像。然而他認為,無論身處哪一個空間,人們都在無形中被所處的環境馴化了。
展場中唯一的錄像作品〈主殿―橘光轉轉〉,以紅光為背景,銀幕播映著不斷滾動的黃色畫面。福利社執行秘書蔡秉儒表示,這件作品將神壇意象轉換成簡單的光影裝置,以光展現大眾對神明的集體想像。另外,黃舜廷將欄杆置於影像前,區隔出觀者與作品,不僅是提取廟宇中人神界線的概念,同時也比喻展示空間不可跨越的紅線。而觀眾李政勳提到,創作者將民間信仰,轉化為幽默諷刺的展品,讓他很喜歡整場展覽傳遞的概念。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