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如鎧
【記者許如鎧綜合報導】雜沓的聲響在空間中迴盪,磨石子的地面上散落著陶瓷製成的葉片,彷彿記憶中的老家在眼前拼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學生彭思錡與楊祐丞舉辦創作雙個展《隔壁的A口 / 微軀》,透過聽覺與視覺兩種體驗,再現家屋空間的碎片。展覽於13日起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展出。
「我對那些生活中的痕跡是有感覺的,我想把那些痕跡給保存下來。」創作《微軀》的彭思錡解釋,在他的展區中充滿「磨石子、階梯、壁癌」等元素,如〈家屋與天地-樓梯〉就是以磨石子工法製成的作品,一旁陳置陶瓷製成的人造壁癌〈壁花〉、陶瓷與生漆為原料打造的〈家屋與天地-角落I、II、III〉等等,都為展覽空間增添居家的熟悉感。他表示,在他的藝術世界中,那些在生活縫隙的痕跡皆散發著格外不同的光芒,也因此他希望能將這些零散的細節加以保存,讓生活片刻能以藝術的形式成為永恆。
而展區的另一頭,是與《微軀》相呼應的個展《隔壁的A口》,楊祐丞透過再現生活中細碎聲音,將展區空間構築成更加完整的家屋世界。「我更針對於聲音的部分。」楊祐丞說明,如作品〈Randy11〉是以吊扇的樣貌呈現,,由於住所緊臨大馬路,因此窗外大卡車呼嘯而過時,家中吊扇便會輕微擺動而發出搖曳的聲音,這項作品以再製吊扇聲響,呈現自身的住家經驗。觀展民眾葉佐駿說:「透過聲音來詮釋家屋空間是很特別的方式。」
除了合作藝術家的身分之外,彭思齊與楊祐丞同時也是伴侶關係,而這層連結也讓兩人產生不同的感觸。楊祐丞表示,在相處過程中,會發現對方能補足自己有所不足的部分,也會希望可以共同完成一些事情,而在創作過程中,彼此也都在感受著對方的創作脈動,「像是接觸式麥克風依附在某個東西上,可以去探測他的震動。」楊祐丞說。
彭思錡與楊祐丞分別透過「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呈現家屋空間乘載的細節,從台灣人熟悉的磨石子地板、牆上的壁癌與展區一隅的陶瓷葉片,到以噪音裝置再造的生活雜音,他們將逐漸泛黃的回憶再一次於展區構築,「我們是想要營造一個家屋的空間。」彭思錡說。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