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予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如果這是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我要把舞台的大幕剪掉,讓它永遠不會落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2秋季公演《千秋場》由導演洪千涵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創作,從4日起至13日在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共演出8個場次。
在所有觀眾的注視下,12位演員穿著戲服,手拿三柱清香,祭拜四方神明祈求開演順利。從開演前的祭台開始,《千秋場》便已經揭開序幕。且不只是祭台,從中場撤換道具和服裝環節,再到演出結束後的拆台和慶功宴,一切道具的聲響、幕後人員的移動,都在鎂光燈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洪千涵表示,這些在舞台之外發生的細節,都是劇場中很美且迷人的一部分。
「戲劇本身是建立出一個想像空間,跟現實是分開的。」演員張瀞說明,傳統戲劇以安排好的劇本和角色建立出近乎真實的幻覺,但這些元素在這齣戲裡都被解構。《千秋場》沒有線性的敘事主軸,也沒有特定的角色。演員以「講座式展演」的演出方式,打破習以為常的劇場形式,直接面對觀眾發表演說,以敘述性的台詞傳達自己對於劇場的觀點、思考和情感。
在《千秋場》排練初期,演員並不會拿到劇本,演出內容是源於導演和演員對於劇場本質一次次的提問與回應,因此,12位演員在節目單上的職稱是「集體創作暨演出」,在《千秋場》中演員扮演的不再是其他角色,而是自己。現場觀眾Coco(化名)說:「這不只是單純地打破第四道牆,演員在台上終於不是以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而是有自身在戲裡頭。」
「千秋場」一詞源自日文,用以指稱舞台劇、演唱會中「最後一個場次」。之所以將此戲命名為《千秋場》,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各類活動紛紛轉為線上,對於亟需現場和觀眾的表演藝術產業造成衝擊,洪千涵因此提出「劇場是否會消失?」的假設性問題,思考劇場的未來走向。他也請演員以此命題為自己構思一場最後的獨角戲,這場獨角戲會在台下排演99次,在台上的第100次演出同時也是千秋場。演出一結束後道具會被立刻拆除,演員也會在台上開一場自己的慶功宴,聽自己選好的歌,吃一份自己事先選好的食物,為自己的演出劃下句點。
對於《千秋場》探討的命題以及演員給出的回應,Coco說:「這場表演像是演員在跟我說:『我想繼續表演!』他不想要結束這個劇場。」同為戲劇系學生的現場觀眾柯喆堃也表示,看完《千秋場》之後就會知道,劇場不會消失,「只要有一個人在觀看,那劇場就會成立。」他認為劇場只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表演藝術還是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續在這個世界。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