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8 20:01

菜刀、農具到名劍 ,最潮老鐵匠打造鐵器博物館

盧于農、那滈  / 高雄市

打鐵、鑄鐵超過五十年的師傅郭常喜,從年輕自行研發水果刀創業開始,便堅信跟上時代的需求才是傳統產業能永續發展唯一途徑。為此他除不斷鑽研更深的技法、臨摹古往今來名劍的的做工,也幫李安導演打造過《臥虎藏龍》中的青冥劍。他更將自己幾十年用盡心血與財產蒐集到的各式農具、兵器、鐵器規劃成幾十坪的小型博物館,並持續參與政府單位舉辦的技術傳承計劃,盼望人人能更注重鑄鐵文化在日常中的意義。

郭常喜強調,火候及鑄鐵的時機掌握至關重要。 攝影/那滈

農村生活的啟發:堅毅認份、敢試敢闖

郭常喜的爺爺、父親皆是鐵匠,七歲他便開始跟著父親鑄煉,「環境不好啊!我一出門就沒人分攤家務,燒飯、提水。讀完小學索性留下來跟我爸一起工作。」,郭常喜表示,當時想替爸爸分擔工作外,也出於對未來徬徨:「以前工作沒現在好找啦!雖人說『打鐵只夠吃』(賺不多),但繼承家業總比每天往外跑心裡踏實些。」

二十多歲時父親早逝,只留給他一把鐵鎚、砧子:「做下去,靠你了!」,一肩扛起家計、扶養弟弟責任的他,為賺取足夠資金養家,決心改造打鐵模式,很快成了台灣第一位專製食品專用刀片的師傅。

「六十幾年切台鳳水果罐頭的刀片就我做的啦!那時台灣沒有不鏽鋼技術,只好一下跑日本,一下申請證明、接受外商檢驗⋯⋯」,創業過程十分艱辛,也經歷了產業更迭:「賠到血本無歸過!光去日本買台機器就八十二萬,那時一甲土地才四千!倒閉後又想辦法週轉,進口半成品回台加工再賣,才終於有點利潤⋯⋯」。郭常喜認為,正是創業讓他得以反思傳統產業轉型的必要,以跟上時代的需要。

郭常喜對自我要求極高,至今仍強調「沒有最好的作品」。 攝影/盧于農

與時俱進,向年輕世代學習

郭常喜說,能一路堅持打到七十多歲靠的便是長遠的眼光:「機械刀做到沒(錢賺)又如何!改做文化啊!一切隨著時代變動去走!」。他接觸打鐵的過程雖有些誤打誤撞,卻深知是自己真正熱愛、願為其排除萬難而不打退堂鼓的事物。而要如何在這產業中求存,又如何在做了一輩子的事物中尋覓新鮮感以延續熱情,答案皆在於「求新求變」。

郭常喜為人師的經歷十分豐富,勞動部也曾在大前年「明師高徒」活動邀他參與教授傳統技藝的長期計畫。但他相信,教藝不只是傳承,也是和外界對話:「人家都說我很厲害很會打,要來跟我學,我又何嘗不是透過他人來學藝、參觀、拜訪而跟上世代?」

他相信,所有技藝都是一生學不完的,自己也因稟持這信念才海納百川、更深度鑽研細部:「也是很晚才了解素材上知識啊!那時看西方『大馬士革鋼』一支(刀)賣到三十幾萬,我想說何不自己試著打,開始自學研究各類『積層花紋鋼』製法。」

除收徒弟、傳技藝,郭師傅更希望將自己畢生鐵器收藏,透過展覽引起大眾對鑄鐵藝術的重視。 攝影/那滈

重鑄干將莫邪 為傳奇名劍注入新生命

師傅對東方兵武歷史興趣濃厚,從年輕便夢想搜羅古往今來兵器,讓更多人從見證歷史的角度重視鑄鐵文化。為此他投注了自己四十多年金錢、心血,在離工廠不遠處規劃了小型的「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

「剛開始還沒什麼錢,幾乎是傾家蕩產啊!好幾次特別存錢去大陸跟人家交涉才願意賣!找不到的、絕版的的就靠自己研究古籍去打造、仿製!」,

他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重鑄傳說中的雌雄劍 — 「干將莫邪」,及為李安打造電影《臥虎藏龍》中青冥劍等四百餘樣兵器。「將鐵放入鼓風爐後,要等六百度才能開始敲,同時要維持溫度,再去做熱處理、打磨⋯⋯」,師傅說打造名劍的秘訣就在夠多層次的融、打,「很多劍脆弱易斷就是密度不夠就做熱處理了,那再怎麼磨都別說會多鋒利多堅固了」。

大徒弟童佳仁分析道,戰國時將生鐵在爐內退火成鋼的技術是中國鐵藝科技的重要突破,只有將多片鐵料一齊翻覆、重新打鍊才可能重現《吳越春秋》中所記載,「干將」、「莫邪」的龜裂紋及水波紋,而這對名劍也成了師傅苦學研究「積層花紋鋼」後的結晶與回報。

多角化經營 從各層面提升鑄鐵師意義

除各類交織著軍事文化與歷史意義的兵器,師傅強調戰爭只是鐵器文化的分支,雖說打寶劍十分吃香,總讓他成為媒體寵兒,或是觀光客、蒐藏家探訪的對象,但鑄鐵師的價值並不僅限於此:「打寶劍一支可以賺到十多萬啊!農具就幾百幾千塊在賺,打起來時間功夫也沒差到那麼多倍。但我既是鑄鐵師,怎能忘記自己本是各類刀具打上來的?」,「我還是堅持打兵器打日用品是要花同款心血的,我們店裡、網路販售各種器物的比例不也都差不多?」

在他看來,職業不應有貴賤之分,而要重視所有「靠鐵器吃飯的職業」的需求、文化推廣。他常跟人說:「還不是有菜刀藝術大家才有飯吃,但偏偏沒人想去報這個。所以打鐵有被人家重視,只是沒受人家尊敬!」。

精益求精 鐵藝求好無終點

太太鄭世珍說,鑄鐵文化若要受重視,前提是擺脫普世對其存有的「粗工」成見:「常有人來問,說師傅有什麼作品他最滿意的?他總回答:『沒什麼滿意不滿意啦!還在研究!』,一項技藝五十年還沒到精髓嗎?師傅相信還太早!」。他和徒弟們有項共識:不卑不亢,功到自成。正如郭常喜所言:「明年會不會做出更好的寶劍、更方便的農具都不知道哩,一直走下去就對了!」

類似的觀念也被郭常喜延伸到經營小博物館和傳承技藝上。他說,既然有提升眾人鐵器素養的宏大理想,那即便再貴、再珍稀、再難打的器物都要想辦法購得、打造。

他曾多次婉拒奇美集團許文龍隆等收藏家高價收購他的器物的要求,認為保養、導覽器物須親自執行才放心,且只有在自己鑄鐵師身分的主持下,才有助實現展覽的文化意涵。「就是種事必躬親的精神,別人經營起來肯定跟我做不一樣。教學也一樣啊!有心、不怕熱我一定收,而且一定親自教到會!」

延伸閱讀:

祖傳手工吉他大師 三代承一技 三年磨一琴

創意手工繡花鞋 打造刺繡新風貌

失智阿嬤 「手」護草編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菜刀、農具到名劍 ,最潮老鐵匠打造鐵器博物館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