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2 20:01

你認養我種田 南澳代耕「好糧」

呂山珊、郭采縈  / 宜蘭縣

南澳是宜蘭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鄉鎮,少了人潮的喧鬧與車潮往返,不自覺的也跟著放慢步調。「阿江」陳昌江在這裡創立了南澳自然田,推廣並實踐自然農法,更透過「好糧公社」平台行銷、募資,連接在地農民與消費者,進行稻米的契作代耕,消費者吃得安心也保障農民收入。

南澳自然田辦公處外牆上的彩繪及LOGO,色彩鮮明引人注目。攝影∕郭采縈

看見環境破壞 開拓理想生活

南澳自然田負責人阿江在台中長大,他說,小時候沒有糖果沒有玩具,就跑到家門前的河邊游泳、抓魚。後來隨著都市開發,周遭原有環境被建築物取代,魚蝦沒了,河床也乾枯了,一切看在眼裡相當不捨。「現在從我們家看出去是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

退休後選擇推廣友善耕作,是因緣際會下接觸到自然農法,覺得這樣的耕作方式符合自己的理想,加上從小協助爸爸務農的經驗,讓他決定走上這條路,剛好太太蔡世花的老家在南澳有田地,阿江邊學習邊調整,至今也推行了近十年之久。

代耕好米 消費及生產端皆獲保障

自二〇一〇年成立以來,南澳自然田持續都有契作代耕計畫,作物從蔬果、穀物至稻米應有盡有。二〇一五年開始,阿江透過「好糧公社」線上頁面,將稻米的契作代耕作為計畫主軸,放到群眾募資平台進行推廣,雖然沒有宣傳,憑藉過去累積的人脈及口碑,短短幾天便順利達標,二〇一七年的集資計畫更吸引六百人參與,金額高達一百六十萬。

推動契作代耕背後,是台灣友善農業的困境。近年台灣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量逐漸提升,礙於有機認證審核機制複雜,取得門檻高,有心之人便投機取巧,將慣行作物參雜在有機作物中,一起賣到市場,大賺黑心財,秉持良心種菜的農人反而沒有利潤。

為了保障友善耕作農民的權益,好糧公社以參與式保障系統來運作代耕計畫。消費者透過平台認養一定面積的稻田,強調以土地面積為主,而不是固定產量,農民就不用為了作物的美觀與重量施灑化學藥劑。合作農民也定期拍照記錄並上傳至網路,公開透明的資訊讓消費者能直接了解、參與作物的生長。儘管沒有有機認證的審核,但當消費者參與產過程後,食物變得有溫度,這比認證標籤都還要更真實。

辦公處種滿植物,既是食物來源,也讓整體更有朝氣。攝影∕呂山珊

結合旅遊 新方式認識農業

除了契作代耕計畫之外,南澳自然田也提供民眾換工旅遊的機會。早上在農場內工作,彌補人力的不足,下午則會安排在地的旅遊行程,讓前來參與的民眾認識自然農法,也能順道認識南澳的人文風俗。

二〇一七年初來到農場擔任長期志工的廖冠維,過去就是因為換工旅遊,而知道南澳自然田這個地方。他說,不同時期的換工們有不同氣氛,偶爾遇到志氣相投的換工,就相約到河邊過夜,既是交友也是體驗大自然的方式。

換工旅遊雖然替農場帶來人力,但因為沒有特定限制,導致換工流動率高,就長遠面來看對農場實質幫助不大。於是阿江降低農場的耕作面積,把換工當作推廣自然農法的方式之一,重心擺在契作代耕計畫,並朝向整合在地農民,幫助他們行銷的方面去努力。

串連在地人文 活絡農村

在推廣友善耕作這塊努力多年,南澳自然田早已累積一定的名氣,但這對阿江來說還不夠,他想做的是把專注力投入在行銷上,盼望自己的角色定位能由目前的「農業經理人」轉為專業行銷團隊。

他想集結在地農民,把農村的人文特色推廣給更多人知道。計畫以「定向旅行」為概念,製作具有在地特色的地圖,利用闖關、DIY、體力競賽多元方式,參與者可以沿著地圖路線,走訪南澳特色景點,技能帶動農村的發展,也讓農民多了被看見的機會。

南澳自然田目前由陳昌江、蔡世花與廖冠維三人團隊負責運作。攝影∕呂山珊

採訪側記

阿江不僅對農業很有一套,對來訪的我們也非常熱情,介紹許多私房景點。帶著我們到農地拍攝時,更幫我們拍攝「情境照」一下要跳、一下要展現冒險精神,創意十足,成果絕對不輸專業。相信擁有這般熱愛南澳、了解南澳的心,阿江一定能把這裡的好展現給更多人知道!

延伸閱讀

龍德米庄 有機米的奮鬥史

「兩代米」 堅持有機 愛護土地

青年頭家助農民 用有機米做麵包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你認養我種田 南澳代耕「好糧」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