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3 20:01

行醫七十年 照顧偏鄉和移工的大溪診所

蔡昀容、潘曉山  / 宜蘭縣

位在宜蘭縣北邊的頭城鎮,地形狹長,擁有長達二十八公里的海岸線。離開衝浪勝地外澳沙灘、知名景點烏石港,沿著連接宜蘭與台北的濱海公路,愈往北而去,人煙愈稀少;不起眼的大溪診所長年在這駐守,獨自承擔起宜蘭最北端居民和外籍漁工的醫療照護。

宜蘭縣頭城鎮北部醫療資源缺乏

「這邊醫療資源很缺乏。」在頭城鎮大溪里長大的漁船船長楊偉杰說,「如果小診所沒辦法解決,都要跑到宜蘭市。」車程至少要四十到五十分鐘。

頭城鎮內有十五間診所,其中十四間集中在頭城鎮東南部;面積佔全鎮五成的偏北鄉里,其居民人口數佔全鎮近百分之十七,卻只有一間大溪診所。

這裡多數的家庭以漁業為生,船主們多聘用外籍移工。漁船上的粗重工作不免讓外籍移工受傷,還好漁港附近還有大溪診所,否則人生地不熟、岸上休息時間有限的異國面孔們,恐怕很難知道如何得到醫療協助。

為北部居民提供醫療照護的大溪診所

跟著老醫師自學、戲稱自己是「蒙古醫生」的李劍華,一九四六年到大溪里創辦大溪診所。大溪附近的鄉里沒有醫療資源,為了這些病患,李劍華不計路程艱辛,早年騎著一台腳踏車上山下海,甚至搭船到龜山島服務。

這一做就做了快七十年,然而高齡九十多歲的李劍華,身體早已不堪負荷。「這個診所如果關門的話,沿海一帶的民眾就沒有地方看病。」後來進入陽明醫院附設大溪門診部擔任主治醫師的康世肇說。

二O一五那年,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正式接手診所,成立「大溪門診部」,李劍華才終於安頓好日夜掛心的診所,卸下白袍,將守護沿海居民健康的職責轉交給康世肇等醫師。

康世肇是家醫科醫師,過去曾在地方衛生所服務過,對基層醫療有一些認識。他認為基層醫療是家庭醫學的根本,並透過帶實習醫生到此服務,希望將這些經驗和李劍華的意志傳承給新一代的醫生,所以來到大溪門診部服務。

大溪漁港每天都會有許多漁船進出港灣。 攝影/潘曉山

東南亞漁工的醫療問題

雖然就診患者以在地居民為主,但因身處漁村的關係,康世肇開始接觸外籍漁工族群。勞動條件差、語言有限制、在台灣沒有投票權,種種因素讓康世肇特別注意這個人數極少的弱勢族群。

漁船上空間狹小,如果有人得了傳染性疾病,病情很快就會蔓延開來。康世肇提到,「外傷很多啊,一直都弄不完。」漁船上的漁網、鉸鏈,很容易攪到漁工的手指造成撕裂傷;如果遇到嚴重外傷就得轉介到醫院單位。

大部分的外籍漁工居住在船艙中,船艙不僅空間狹小,衛生環境也不佳。攝影/潘曉山

為了與東南亞漁工溝通,康世肇甚至自學印尼語,記下醫療相關、身體部位相關的片語,不但降低漁工的不安,也能拉近距離。

在大溪漁船上工作的印尼漁工Teguhirawan說,漁船上的工作環境確實混亂、不乾淨,很容易受傷。問起因職業傷害而能申請給付的事,Teguhirawan皺著眉、搖搖頭,表示船長和仲介都沒提過。至於大溪診所的醫生怎麼樣?曾陪同朋友去大溪診所處理傷口的他,笑著比了一個「讚」的手勢回應。

外籍移工在台的處境

透過勞動部合法引進的外籍移工屬於「境內聘用」,受《勞基法》保障,具備勞健保。移工們知道健保,但對勞保不一定有認知。「如果是職業相關傷害可以申請職業傷害給付,但是我來這邊三年來,只有一位外籍漁工有申請。」康世肇說,可能是語言限制加上資訊取得有限,造成漁工不知道自己應有的權益。

台灣法律即使給予境內聘用移工《勞基法》保障,但細節和權益還是沒受重視,無法落實,「如果要改變整個環境問題,大概就是要讓漁工了解自己有的權益,去申請職業災害給付;當職業災害給付需求變多的時候, 就會形成雇主的壓力,雇主就會去改善環境。」按照現今三年一聘機制,時間一到,舊有移工回國再換新一批勞動力,台灣雇主永遠不會調整。

不經過勞動部管理的「境外聘用」,包含中國籍漁工及部分非法引進的東南亞漁工,醫療服務必須全額自費。中國漁工較東南亞漁工年長,經驗豐富,可以協助台灣的船主尋找漁場,也能幫忙訓練年輕漁工。

康世肇認為自己的角色就是盡力把病人顧好,對政策面不敢有太多想法和希望,「但畢竟他們在台灣工作,是台灣的勞工,薪資雖然低,但該給的保障還是要有。」康世肇醫師平穩的語氣裡,有著醫者的關懷和謙虛。

大溪診所主治醫師康世肇為了服務大溪附近的民眾,幾乎每天往返宜蘭和頭城,卻不減他的行醫熱情。 攝影/潘曉山

採訪側記

星期六上午的大溪診所格外忙碌,因此訪談只能靠看診期間的空檔完成。為了讓訪談更加有效,康世肇醫師事先準備了很多資料,並幫我們畫記重點。面對這樣的學生訪談,康世肇醫師沒有擺出高知識份子的姿態,認真準備應答,讓我們有很好的訪談經驗,並被他的細心和用心感動。

延伸閱讀

用鏡頭說出移民工的在台故事

外勞醫療問題多 改善全靠雇主做

外籍勞工 弱勢中的弱勢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行醫七十年 照顧偏鄉和移工的大溪診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