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20:01

油車間復興運動 喚醒沉睡的味蕾

李偉皓、楊婷婷  / 彰化縣

食安危機讓油車間傳統的製油工法重新被重視,但是舊式工廠規格更新不易,加上農業人口外移,讓油車間陷入困境,孫翌軒希望透過油車間復興運動讓青年了解油車產業,更賦予消費者「知」的權益,了解食用油從種植到上桌的過程。

尋找古早記憶 認識「油車間」

轟隆隆的機器聲迴盪在彰化的油車間 — — 信富食油行,這是彰化僅存的油車間之一。「芝麻油的香氣,是陪伴我成長的重要回憶。」油車間復興運動發起人、食油行第四代孫翌軒說,自曾祖父一代開始家族便經營油車間,父母曾北上設廠賣油,後來還是決定返回彰化為大肚溪流域的農友們服務,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乘載著台灣五、六〇年代的農村記憶。

油車間是從日據時代就存在的傳統代工,榨油機台語稱為「油車」,在興盛時期榨油行業曾經成為市集聚落。向農友收購花生、芝麻、苦茶等油料作物,替農民代工榨油,分布在油料原作物生產重鎮雲嘉南一帶,每年六、七月的花生產季是最忙碌的時候。與現在許多油品大廠不同,市面上大部分的食用油屬於化學萃取法或提煉法,和油車間的差異在於製程,大型油廠普遍用化學提煉法,小型油車間則多採用物理壓榨法。

萃取法是大型煉油廠溶劑取油方式,萃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但為延長保存期限、使油品外觀一致,採用化學溶劑精煉過程,讓油無色無味,營養成分大量流失。壓榨法則不會有化學殘留,雖然無法像萃取法提煉大量的油,但可以完整保留種子中的胡蘿蔔素、卵磷脂和油的香氣。

油車間的製程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人力,完整的過程大約得耗費三小時。首先進行原料焙炒,是整個油品最重要的香味來源。孫爸爸不斷從爐中取出一些芝麻在掌心搓揉檢視熟度,確保香氣已經完全炒出,接著送入粉碎機碎成粉狀,透過炊蒸將蛋白質油水分離。蒸煮過的原料,師傅快速地將其填入襯紙的鐵環模具中製成餅狀,最後將一塊塊鐵餅送進壓榨機,藉由壓力榨出油脂。一旁的農民、消費者看著作物榨成油緩緩流出,不但吃得安心,也將油車間、農民和消費者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焙炒是香味的來源,由孫爸爸全程守護。 攝影∕李偉皓

抵制不平等待遇 提倡油車間復興運動

「現代人的味蕾已經被馴化。」孫翌軒說,政府開放大豆進口,大型油廠利用化學萃取法一致化的煉油過程,造成沙拉油大舉入侵,取代花生油與其他植物性用油成為國內主要食用油。消費者不再知道油品的來源,只能以品牌、價格衡量架上的油品,味蕾漸漸喪失評斷品質的標準,徹底改變油的本質和消費者的習慣。

政府的法律制定也對油車間造成不小的衝擊。二〇一三年一連串黑心油事件,政府開始對小型油車間進行查緝,採用食品工廠的標準要求小型油車間。二〇一五年油車間被納入「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管理」,所有樓地板面積總和不得超過九百九十平方公尺,然而油車間發展的較早,若用一般食品工廠規範,許多油車間只能持續違規,受罰到付不出罰款倒閉為止。

「查緝的過程讓我父母倍感焦慮,他們不知道怎麼跟政府互動,說實在我認為不公平。」面對進口、大廠和法律三方面的夾殺,孫翌軒因此決定提出油車間復興運動,目的是讓政府知道,油車間和一般食品工廠是截然不同的產業,不應該用同一套標準去看待。希望未來農產加工辦法可以將油車間納入管理,不管是廠房或是衛生都要和食品工廠有所區隔,同時必須達到一定的衛生條件才能繼續生產運作。

在台東擔任教職的孫翌軒,為了保護家鄉產業不遺餘力。 攝影∕李偉皓

傳統農業文化流失 盼青年返鄉

隨著大型提煉廠的興起,現代社會的自動化機器取代傳統生產方式,加上農村老年人口凋零現象日益嚴重,傳統文化逐漸流失。

榨油機一般都會有人在一旁看守,等油榨好裝桶。孫翌軒回憶一次午後,有一台榨油機卻一整天沒人看守,問了之後才了解,那台榨油機的主人前幾天過世了,家人忙著處理後事,也沒有辦法前來顧油。

「老年人口一直慢慢凋零,如果農村人力沒辦法進駐,農業文化就會消失不見。」孫翌軒感慨地說。油車間復興運動除了想翻轉受壓迫的現況,同時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個產業的存在,也給有心接觸油車間產業的人有管道認識。

油車間工作重,常因產季而不穩定,很少青年願意當作本業經營。 攝影∕李偉皓

復興運動三方法 與農民「契作」為上策

消費者和農民契作,共同分擔種植風險。消費者可以要求農民用天然無農藥方式栽種,同時保證無論產量多寡,作物都由消費者收購,當彼此成為夥伴關係,農民不用再擔心作物賣不出去,消費者對吃下肚的食物也有更深的認識。

榨油作物收成後,請農民幫忙曬乾,並到鄰近的油車間安排時間榨油。一般而言作物重量需要達兩百台斤才可代工,如果量不足,可以多農民合併榨油,榨完油後再依照作物重量配油。

如果沒有辦法直接接觸到農民,卻又想自己榨油吃,可以直接到油車間購買原料。一般而言,油車間在收成季節會和附近的農民收購作物,提供消費者直接到油車間購買原料榨油。

如果沒有時間到油行榨油,孫翊軒認為至少要做到「吃當地、吃當季」,在對的季節到油行買當季作物榨出的油,才能吃到最新鮮的油。七月份買花生油、十月份買芝麻油,十一月份則是買苦茶油。

農民、消費者親自參與,吃得安心又健康。 攝影∕李偉皓

「食育」應該被重視 從小時候教起

「台灣教育普遍因為追求升學,犧牲美術、家政、體育課拿來讀書,而忽視生活教育。」孫翌軒認為,除了提倡油車間復興以外,對於消費者的飲食觀念教育也非常重要,食安風暴雖然讓油車間重新被注意,但熱潮一過人們又會漸漸遺忘。

在日本小學裡,食育已經推廣多年,被定位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並新增為第六育。透過實際飲食經驗,學習食物相關知識,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習慣。

孫翌軒和妻小一家四口平時多在家開伙,如果非得要到外面吃則會選擇食材和烹飪過程有保障的特定店家,他認為,除了吃得健康,更希望孩子能從小培養用味蕾分辨食物好壞的能力,品嚐自然食材的美味。

芝麻油(左)、花生油(中)、苦茶油(右)有不同滋味、香味與顏色。攝影∕楊婷婷

讓行動取代新台幣 共同完成復興願景

孫翌軒到台灣各地舉辦演講時,有人提出為何不自己做一個品牌宣揚理念,讓消費者可以用購買行為支持,他說:「用新台幣支持好的品牌當然沒有錯,但是希望能在消費行為外多付出一些真正行動,才能對土地有所改變。」藉由油車間復興運動「賦權」消費者,希望讓消費者能走到鄉村,真正認識這塊養育自己的台灣土地。

油車間復興運動提倡以行動實際支持農民及油車間,孫翌軒希望政府未來能夠在台灣各縣市設立油車間,串連成地圖,在地方上深耕,進而形成區域經濟網絡,不但保護農民權益,也能持續生產讓消費者安心的好油。

孫翌軒希望,未來每個縣市都能有一座油車間,為消費者和農民服務。攝影∕李偉皓

採訪側記

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們,完全不知道油有什麼差別,吃慣沙拉油後甚至認為油本身只是沒味道的調理品,但進入油車間後才發現,各種原料榨出來的油都有不同香味,整個油車間滿滿都是油香,深刻了解到原來自己的味蕾早就長期被化學油品馴化,喪失了分辨健康、品嘗美味的功能。離開油車間後,聞著衣裳上的花生油香,讓我們相信油車間總有一天,能夠恢復榮景。

延伸閱讀

食安問題不再有 苗栗農二代「蛋」生奇蹟

部落客串連 力爭食品安全

快樂鱻無毒水產 養殖漁業新路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油車間復興運動 喚醒沉睡的味蕾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