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10:01

喚起地方關懷 天母孩子們的環境教育

顏明儀、徐薰懋

孩子們在社區中嘻笑奔跑著,有時駐足於綠樹旁,蹲下撿起掉落的樹葉,細細享受著城市中的大自然;有時停在社區的建築旁,邊專注地聽著「薏仁哥哥」的講解,邊細細觀察這些珍貴的文史足跡。不說你可能很難相信,這裡是被外界認為是天龍國的台北天母。在這樣一個高度都市化的環境裡,能有這樣純真自然的畫面十分難得。

從關懷開始 改善都市中的人地疏離

現代社會中,都市快速發展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疏遠,更別說人和土地的疏離和陌生。人們不但漠視,也不了解自己的居住地,正因如此,才會做出破壞土地、傷害環境,甚至造成文化流失的事情。曾就讀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曾毓仁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破壞的產生,並非技術不夠,而是人們對土地理解不夠。」

在「薏仁哥哥」的帶領下,孩子們在天母白屋外認真地觀察生物。
圖片提供/曾毓仁

曾毓仁住在天母已經八年,曾經一個在地團體邀請他策劃導覽方案後,他發現自己根本不夠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以此為契機,「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成立了。善步希望透過教育,讓孩子們能去關懷自己居住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史空間,曾毓仁秉持著「教育是改善社會的首要工具」的理念,想藉由教育翻轉土地與人之間疏離的問題,讓天母不再只是一個「回來睡覺的地方」。

結合環境議題 推動地方本位教育

地方本位教育是在地社區和環境議題教育的延伸,善步推行了如「天母地方小學堂」等課程,透過一系列的課程設計,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意識到自己是環境中的一份子,看見天母這個包裝在都市之下,但依傍著陽明山,富有豐饒自然生態,同時具有豐富文史的地方。

曾毓仁說:「你直接教小孩他會不理你,所以我們利用方法,把課程包裝成闖關遊戲。」天母地方小學堂是一系列完整課程,善步團隊帶領孩子們從天母街道走進美軍白屋中學習社區歷史,再實際走出戶外,化身「森林保衛者」採集落葉製作面具,了解人與綠地的關係和生態消長的概念。

參與天母地方小學堂的孩子在美軍白屋裡認識天母街道與文化古蹟。
圖片提供/曾毓仁

善步甚至讓孩子們真正參與社區事務,除了在天母市集中擺攤,向路人們介紹天母在地知識外,還舉辦了類辯論的課程,討論羅友倫將軍故居面臨拆除危機的存廢議題,推出「保存拆除大擂台」, 讓孩子以最簡單的方式就能參與社會議題,意識到自己是社區中的一份子。

參與在地 翻轉社會

曾毓仁說:「沒有行動就是空的。」他以自己所學的教育和環境專業,結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 — — 覺知、知識、技能、價值觀、行動 — — 設計出完善的課程,在推廣地方本位教育上實際付諸行動。

「善步」參與台北城市攝影展,現場以立體地圖展示台北各地的蹲點團隊。攝影/徐薰懋

在各單位的支持和孩子及家長們溫暖的回饋之下,善步除了在地方上推行天母地方小學堂,也走進校園中帶領社團(如雨聲國小的踏查小戰隊社團),更希望在未來能將地方本位教育訂為各學校的必修課程,真正將環境教育落實到整個社會中。

「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曾毓仁說,善步希望透過孩子們軟性且具可塑性的特質,讓他們理解永續思維和在地的連結,並在真正理解後,將理念散布出去,讓更多人能重視在地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而把關懷擴大到整個社會、整個環境。

採訪側記

這次與善步創辦人曾毓仁約在台北城市影展採訪,從先前約訪到採訪當天,都能感受到他相當大的熱情跟善意,讓第一次接觸生命力的我們放心不少。

他為這次採訪做了相當多的準備,採訪的時候備有ppt跟我們講解理念和由來,過程中還播放了活動的短片花絮。在花絮的最後有一小段參與活動的小孩家長對於善步的想法與支持,對他來說是相當珍貴的反饋,這樣的氛圍讓我們也從中感染了幾分喜悅之情和感動。

延伸閱讀
陳律歆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落實環境教育
岳明國小 航向大海的帆船課
生態環保教育 從孩子做起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喚起地方關懷 天母孩子們的環境教育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