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芸、楊文瑄 / 台北市
一顆壘球般大小的滾球,Boccia,是從古希臘流傳下來的投擲遊戲,經過改良後被納入殘障奧運的比賽項目。身障選手需要經過思考,透過大腦下達指令,彎腰、拿球、放鬆後再握起,然後再次重複,接著擺動、瞄準,然後在軀幹、手臂到手指的完美搭配下才能投出一球。
Boccia,來自拉丁文中的Bottia,有「球」的意思,在台灣稱作「地板滾球」,其他華語地區則翻作「硬地滾球」。一顆地板滾球的重量約是二七五公克,如壘球般大,握在手中不重也不輕。不過對於重度肢體障礙的身心障礙者來說,從拿起球、瞄準到最後投擲,一般人花費十秒的舉動,他們需要練習數次才能流暢的完成。
一項從古希臘流傳下來的運動,需要運用策略和技巧,經修正後,成為特別針對重度動作控制困難的身心障礙者所設計的競賽活動。一九九〇年由施洽源老師引進台灣特教學校,推廣的領域多為腦性麻痺。林恬,是這項運動在台灣的幕後推手。她除了擁有地板滾球國際裁判認證,也辦了許多國際賽事,提供選手累積經驗的機會,更積極尋找適合選手練習的場地,讓他們有專屬的固定空間。
二〇一三年,地板滾球在台灣終於有了一個專屬團隊,「台灣地板滾球聯盟」,並且在一年後從網路平台轉型為實體組織,他們將組織定位在所有的族群身心障礙者(腦性麻痺、肌肉萎縮、脊髓損傷、罕見疾病、視障等)、銀髮族群(健康長輩、失能失智等),延伸到親子家庭,期待成為全民可參與的運動項目之一。
「希望他們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享受到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台灣地板滾球聯盟秘書長林恬,帶著這樣的初衷,讓地板滾球在台灣扎根。十五年前,林恬在「腦性麻痺協會工作」,負責統籌地板滾球運動專案,才接觸到了這項運動,並且發現身心障礙者非常看重地板滾球。而讓她願意全心投入、賦予她動力的原因,則是受到一位極重度的身障朋友影響。
對身障者來說簡單的投球動作其實是一舉多得,瞄準幫助他們提升注意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手在擺動時則可以刺激肌肉,林恬說許多身障朋友因為自身的缺陷顯少跟外界接觸,透過打球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也比較開朗。比賽時,臉上的表情更是多了一份自信,比賽輸了就學習挫折、勇於面對,同時和人群接觸適應社會化,找到一份歸屬感。
在生命快到盡頭的時候,還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嗎?「我還想打球!」回答林恬的是一位重度肌肉萎縮的選手,那一刻林恬發現,原來自己在做的事情,在某些人的生命中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月的練球時間成為那些選手們最期待的時刻,這樣的感動,讓林恬堅持了那麼多年,依然持續付出。
患有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的陳義傑,就讀彰化特殊學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入學校的地板滾球社團,沒想到一進去就是十年。他在接觸滾球這項運動半年後成了選手,而成為選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求學時,沒有適合場地的時候,每天都到操場練體能,在烈日下運動,「當你覺得你快不行時,堅持下去繼續做,撐過了就突破你的極限了,體能就是這樣練出來的。」而現在離開了學校,沒有了操場,他也沒有偷懶,會利用時間在家裡練習體能,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狀態。
但這十年來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二〇一〇年的廣州亞帕運,通過國手選拔賽便能前往參加,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件事情,身體還在調適中的他原本在國手選拔賽名單裡,最後卻被刷掉,與廣州亞帕運擦肩而過。
「當時很失落,因為覺得好不公平,難得的機會就這樣沒了。」陳義傑神情失落的說。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也導致他半年沒有打球,直到二〇一一年林恬舉辦了一場在香港的國際賽事觀摩交流賽,為了去香港,他再度燃起滾球魂,回到球場上。
說到改變最多的地方,他笑笑的說還沒打球前的脾氣十分暴躁,滾球讓他面對大場合時,變得更沉的住氣,抗壓性也比較好。「地板滾球給了我人生一個新的目標,也是一個新的挑戰。」現在的他,白天是一個上班族,晚上則化身為一位地板滾球選手。
一個和羽球場相同大小的場地,場上得分關鍵是紅球和藍球,如同選手們的兵將,經由他們的手丟到場上,滾到選手指定的位置;白球,又稱目標球,就像是獵物一樣,誰離它最近且最多次,就離勝利更進一步。
「你看他,為了丟球,腰的側邊都磨破皮了。」陳義傑在投球時,習慣由下往上拋球,甩手瞄準的過程中,右側的身體貼近輪椅,腰部也是要跟著出力,長期下來的摩擦,破皮已是家常便飯。地板滾球並無限制選手要如何丟球,只要在規定的範圍內,都可以自由發揮,一場比賽四局,每局時間約四到六分鐘,每一方有六顆球可以進攻。
不過比賽中難免會有意外發生,曾有位選手在比賽中不小心將輪椅的控制桿給扳斷了,林恬說每位選手的投球習慣都不一樣,這位選手投球時,右手以拋物線的方式,將手舉高往前丟球,同時另一隻手會扶住控制桿,藉此使力。比賽時,選手眼中只有場上的球,腦中開始計算要怎樣的軌跡才能使球更接近白球或是把對手的球撞開。
地板滾球不如想像中簡單,陳義傑說,紅或藍球除了要丟靠近白球外,也要思考如何將對手的球撞開使自己得分,一開始的目標球(白球)也要思考對手擅長何種球,再決定要出短球還是長球,丟球的力道也要拿捏好才不會界外,遠近之間的距離連一般人都需要時間練習才能得分。
對一般人來說運動不過就是呼朋引伴、找個場地可以解決的事情。但對身心障礙者而言,運動無法一人完成,他們需要一個無障礙的空間,像是電梯、無障礙廁所,以及需要有人幫忙撿球等。經費、場地、人力,這些資源問題從聯盟建立以來一直都存在,而往後的訓練、活動以及比賽,都將會面臨到同樣的困境,也是他們必須去面對的。
地板滾球聯盟目前沒有一個無障礙的環境供選手練習,大部分的選手都是需要尋找地方才能練球,或是在家中做一些擺手的舉動來維持肌耐力,且練習時需要陪伴的人員也不可缺。此外,輔具的生產也是一大難題,基本上輔具都是訂製,因此國內較少廠商願意去接洽,費用也相對較貴,多由外國製作運送來台。二〇一八年,林恬透過香港取得輔具模板並和台灣廠商合作生產,一步步突破障礙。
雖然不斷遇到阻礙,但逆境中的他們,每一年都在做不一樣的嘗試。二〇一七年的三月,請來英國的教練來教導如何將地板滾球推廣到視障這塊族群,為了解決視力上的問題,國外研究出將場上的比例縮小,放置在視障觸覺板,工作人員會將賽況依照比例在觸覺版上做調整,並告知場上的狀況,視障者可透過模板了解到賽況、距離和方位等等,分析後憑方向感和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朝正確的方向投擲出勝負的關鍵。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新北市新莊體育館將有第一場在台灣舉辦的地板滾球國際賽事,除了台灣,還有澳洲、澳門、紐西蘭、泰國、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參賽,對於地板滾球聯盟和選手們,是十幾年來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往年都是選手出國競賽,因此他們非常期待也很看重這次的賽程。為了這次的國際賽事,聯盟除了希望可以將比賽規畫完整,教練和選手們也排定訓練表,期望能在場上獲得理想的成績,為台灣爭光。
接觸這項運動後,大家對於這些身障朋友的印象,跳脫了行動不便的框架,以選手來稱呼。「在球場上他們所流露的自信,和平時是不一樣的,這是屬於他們的場地,可以掌握主導權。」林恬說,希望可以透過比賽,將地板滾球推廣到不同族群,用不同的方式接觸不同人,讓更多人知道這項運動,越來越多人願意去參與。
採訪側記
高中時曾經接觸法式滾球的我,能夠再次接觸這項運動,對於這次的採訪充滿期待。一進到採訪的運動場地,選手們就熱情的和我們聊天,也消除了我原先緊張的情緒。地板滾球和法式滾球的差別在於從事者為身障者,看見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充滿了自信心與歡笑聲,似乎也讓我找回當初熱愛滾球的那份心。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滾」出趣 身障朋友的投擲人生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