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玟凝、謝汶穎 / 台北市
獨立書店「武學書館」販售武學圖書影音,長期以來集結各地舊書攤相關絕版書籍,也經常舉辦武術課程及研討會。以負責人劉康毅及店長黃同親為首,二十多年來持續探索武學的真諦,同時背負著將武術精神傳承下去的使命感。
距離台北車站商圈不到十分鐘的路程,獨立書店「武學書館」隱身在一棟老舊的大樓內。武學書館是全台唯一一家專賣武學類書籍的書店,同時收藏市面上已絕版的武學資料、書籍、雜誌、舊譜和老照片,數量多達數千份。店長黃同親說:「在學問的精進上,希望能再把武術提升一個層次。」
武學書館創辦人劉康毅從小就較同齡的孩子來得瘦弱,加上自身對武學也有興趣,因此從十三歲開始接觸武術,鍛鍊身體。一九九五年,劉康毅眼見台灣武學出版斷層已久,自己在出版業工作也累積了一些經驗,於是成立「逸文出版社」,打算重建武學出版的環境,而當時的武學書館還只是出版社的附屬空間。
逸文出版社一開始並非被定位在武學類出版,而是範圍較廣的傳統文化類,販售傳統藝術類、文學類書籍。經營一段時間後,劉康毅卻發現真正的武術,並非如電影情節般神通廣大,與他想像的有所落差;加上許多老一輩的武學資料收藏家,需要熟知武術的單位幫忙出版,劉康毅才下定決心專注於武學書籍的出版。於是在二○○四年,正式轉型為「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 — 武學書館」。
黃同親與劉康毅合力經營武學書館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黃同親笑說,雖然自己從小就對武術有興趣,卻遲遲沒有真正去接觸。直到意外走進武學書館,從而認識熱愛武術的劉康毅,才開啟了黃同親的武學之路。「認識劉先生之後,他介紹我去跟一個老師學,也快二十年了。」黃同親如今已習得螳螂拳、通臂拳及太極拳。
武學書館收羅的武學相關書籍、雜誌、影音,遍及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日本等多個地區,種類涵蓋太極、八卦、養生、氣功等多項領域。而武學書館之所以能收藏眾多絕版文獻,源自於劉康毅從書店創立之初,便積極行走於台灣各地的舊書攤,甚至連中國大陸、香港的拍賣會上,也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
其中黃同親最推薦的收藏為《清代易筋經珍本匯輯》手抄本六冊,收錄自清代流傳下來的各式武功心法。「從武術、養生、氣功各方面來看,都是很珍貴的一套書。」對於他而言,武術是人們所見的各式拳法,武學則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不僅能強健身體,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能使人開始檢視自我,改變內在思維及生活上的態度。並非電視上為了宣傳武術,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表演。
武學書館舉辦的各種武學相關課程、研討會之中,二○○四年的「台灣傳統武術博覽會 — — 台灣拳頭.獅」其規模之盛大,令黃同親印象深刻。傳統武館文化中,有「拜獅爺(獅頭)」的習俗,指的是禮敬歷代先師,是飲水思源的表現。這場為期十六天的博覽會,涵蓋獅頭展覽、獅頭結合陣頭的表演、獅頭商標設計比賽等多個項目,旨在傳達「武術」及「獅藝」皆是傳統武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黃同親感嘆:「這場博覽會可以說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場武術博覽會。」
「太極拳的市場很大,但是太極拳以外的武術市場非常小。」黃同親說到。武學書籍可說是永遠的非暢銷書,客源類型多為武術愛好者,客群範圍受到限制。加上,如今網際網路的普及,免費的武學資料只要動動手指便可取得。既然書籍的種類及數量比不過大型連鎖書店,武學書館便決心以內容的精確性及特殊性來取勝。如絕版簡體書籍《陳氏太極拳劍刀》,詳盡分解拳術套路動作,極具參考價值。
武學書館如今在習武之人中,已逐漸打響名聲。許多武術的初學者,或是在學習中遇到瓶頸的顧客,都會到店內尋找資料,甚至是向黃同親及劉康毅請教。「我們跟一般書店的差別是可以提供諮詢。」黃同親說。在他的眼中,武學書館的專業即是最大的優勢,同時也是堅持下去的動力。在與同樣熱愛武學之人的交流中,感受獲得新知的喜悅,即是最大的收穫。
「大眾對武術的了解還是比較粗淺。像輕功、隔空打牛,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黃同親感嘆。人們對武術的認知,大多來自媒體或電影,而電影為了戲劇張力,經常會過度誇飾武術拳法,如今武術的樣貌已被嚴重扭曲。黃同親坦言,沒有政府或財團的支持,想要去改變現況,對於一家獨立書店是非常困難的。武學書館現階段能做的,便是持續推廣武術的本質、武學的內涵讓社會大眾理解。
未來,武學書館盼能繼續推廣武術精神,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與參加的習武之人交流如何精進武術、探討武術的本質,並成立線上「武術圖書資料館」,將珍藏多年的絕版文獻資料放上網路,讓不熟習武學的社會大眾看見它的價值。
採訪側記
在前往採訪前,已經在網路上看過相關報導,說武學書館經常有熱愛武學的人們會到店內向創辦人或店長請教。沒想到實際親臨現場時,還真的見識到兩位經營人向顧客「現身說法」的畫面。創辦人滔滔不絕地講著,好像從我們踏進書店至離開時,就從未停止過。可見他對於武學的熱愛,以及弘揚書館理念的堅持。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武學書館 追尋武術本質二十年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