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瑄、徐湘芸 / 屏東縣
屏東來義中學的角落,一群孩子使勁全力,目的是為了將面前的桿子舉起來。下了舉重台,他們照常聊天,氣氛歡樂,彷彿忘記剛剛的辛苦。這群孩子皆是原住民,且家庭完整的並不多,他們的生活,在加入舉重隊後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屏東來義高中舉重隊教練盧映錡說,全校學生皆來自排灣族,「十個孩子裡面有九個沒有領到畢業證書,在來義高中是常態,學生好像也不在乎這張文憑對人生有多少重要性。」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失去雙親、家裡沒有任何人照料,「你能想到的家庭問題,幾乎每個學生至少都有一項,我剛來的時候聽到也無法接受。」盧映錡表示,這群原民少年不拘小節的個性也是受到家庭的影響。
曾代表中華台北參加二OO八年北京奧運,獲得銀牌的舉重選手盧映錡,卸下選手的身分後,在台北中央銀行工作,過著朝九晚五平淡的上班生活,但對於舉重的熱情卻沒有熄滅,二O一三年九月,她決定到屏東擔任舉重教練,回到自己的故鄉,將這股熱情傳承下去。
盧映錡的出現,促成來義高中舉重隊的成立,即便偏鄉學校的運動隊有國手支撐,訓練上仍需要器材的輔助,「專業用的隨便一樣就要上萬元起跳,我們買不起。」盧映錡說,成立初期學校沒有補助,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她只好自己動手做,或畫設計圖自掏腰包請木匠訂製,舉重室的深蹲架、選手用的木板、雪橇車等重訓器材,裡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由她包辦,二O一七年盧映錡更自己出錢買地蓋宿舍和選手一起住。
「之前師長對他們每個都搖頭,現在聽到舉重隊的學生都點頭。」盧映錡說,學生之前在學校都不怕老師、不怕教官,也沒有和外界接觸的機會,總認為日子過一天是一天,老師也拿他們沒辦法,練舉重後變得比較乖、開始懂得尊重也有了生活目標。
而改變最多的學生是國中三年級的陳浩,他還沒進舉重隊前是令學校頭痛的人物,打架、霸凌同學,嗆師長,逃課等,所有師長都往他身上貼壞學生的標籤,人人聽到他的名字都直搖頭,更是天天到學務處罰站。但當時國中一年級的他體重只有三十三公斤,身高一四三公分,一個正值發育期的國中男孩,卻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
盧映錡說,陳浩是由父親管教,但幾乎整天看不見父親的蹤影,每天回家,家裡只有陳浩一人,家長似乎覺得「反正小孩放著就自己長大了,不用管」。住在外地的姑媽偶爾兩到三週會南下看他,不過家中的經濟全倚靠家扶中心的輔助金,也因為這樣陳浩常常挨著肚子,只能到左鄰右舍看看今天有沒有飯可以吃。
「教練就像朋友。」陳浩說,搬進宿舍和教練、其他選手同住後,和大家原本感情很好,如今更是像家人多了兄弟姐妹。雖然剛進舉重隊時很辛苦,曾經被下達連續蹲下的指令,陳浩說甚至痛到哭出來,但盧映錡依然不理會他,要求他把動作做完才能休息,現在他只想對盧映錡說:「謝謝教練無私的付出。」
「陳浩加入舉重隊後,再也沒有到學務處外罰站。」盧映錡說,陳浩變得比較有禮貌,現在師長提到他不再是以往令人頭疼的小孩,而是懂得尊重師長的學生。
二O一七年九月,盧映錡在學校附近買了塊地,建蓋宿舍。「家裡沒溫暖,家不像家。」盧映錡說,像陳浩這樣家庭狀況的小孩,舉重隊裡比比皆是,所以決定讓大家住在一起,學生才不會到處亂跑。平時她也會自己開伙,飲食有著落,選手們就不怕沒飯吃,如今陳浩五十七公斤,一六一公分。十幾位選手常常一餐就能將十二人份的大同電鍋一次清空。
「成績是其次,主要是做人的道理。」盧映錡說,希望能藉由宿舍讓他們感覺到家的溫暖,這樣也能矯正他們的觀念和行為舉止,讓他們思想不會偏差。再來也方便統一管理,選手們只要一放假,回到村莊後就像不見似了。一週訓練六天,最誇張的只有來一天,這對競技性的舉重來說很不利,盧映錡表示,選手只要休息二到三天,他們的力量就會掉百分之八十,有些人一週內就可以回到原本的水平,有些人練了半年也不見當初的水準。
家庭也是影響選手維持實力的一大要素,每到寒暑假就沒有校車接送他們,許多選手家裡離學校有段距離,開車也要二十分鐘,盧映錡說:「不是家長沒時間送,就是沒有家長可以送。」為了孩子們的素質和訓練品質,統一管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住一起,固定時間放假讓孩子回家,或者留下來待在宿舍,孩子便不用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
二O一六年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對於來義高中舉重隊的選手們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比賽。但在比賽報名前夕卻陷入一場困境。依邦與另一名選手都在第一量級,然而比賽規定一個量級只能推派一名選手,「那場比賽依邦是穩拿冠軍的,但她卻二話不說讓給另一位選手參賽。」盧映錡說,當時另一名選手只能報這個量級,依邦如果到第二量級比賽,奪冠的機會只剩一半。
最後,依邦在第二量級拿下亞軍的成績,「冠軍和亞軍的獎項其實差距很大。」盧映錡說,這場比賽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是選手們可以獲得獎金。今年高中二年級的依邦,在舉重隊中是資深選手,關於未來她說,「希望可以上大學繼續練舉重。」從田徑隊轉練舉重的她,當時本來很排斥,加入後慢慢培養出興趣,她也表示舉重是她這輩子唯一要做的事。
「當教練都是白癡,這是真的,精神上的付出、經濟上的付出,就是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小孩一樣整個都要付出。」盧映錡說,其實舉重隊的學生很貼心,只是不要那麼愛搗蛋,行為舉止注意一下,會更棒。對於他們的未來,她說,「既然你們學習了舉重,就要往你們的目標走,已經不是在玩耍的階段了,要更沉熟穩重。」希望孩子們可以更專注在舉重,把人生目標放的更明確。
採訪側記
清明節放假這天,屏東來義高中裡鴉雀無聲、空當無人,突然,不遠處的教室傳來巨大的掉落聲,我們猜想舉重隊的選手一定在裡面。看到選手們舉重時的模樣,頓時覺得自己弱不禁風,馬上想重訓一波。採訪時,選手幽默的回答,笑得我差點不知道要如何回應,很難想像他們的生長背景其實很複雜,但在他們的生活圈中卻是稀鬆平常,幾乎每個人的家庭都有狀況。看見他們樂觀開朗的樣子,連我都被他們的正向能量影響,那天採訪完,心情特別好,也許是他們的笑容打動了我。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舉」出自信 「原」夢計畫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