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燿瑜、宋以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講到社會議題,總會聯想到沉悶的講座、新聞媒體上的偏激謾罵。但除此之外,戲劇表演其實也能成為一種討論社會議題的方式。不同於原本觀眾只需要被動觀賞的戲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簡稱應劇中心)致力以活用戲場表演、邀請觀眾互動參與的方式,試圖打造一個能刺激民眾思辨、讓公眾理性對話的交流平台。
「一個地區的戲劇發展,如果只有純粹的表演或是主流舞台劇,是很狹隘的。」應劇中心負責人賴淑雅表示,推動應用劇場的主要動機,是因為有感於台灣戲劇類型的單一,希望戲劇在大眾生活中除了娛樂的效果之外,還能兼顧公民教育的功能。
比起電影或音樂,舞台戲劇具有高互動性和即時對話的特性,這是在進行社會議題討論時,其他媒介所比不上的優勢。因此,賴淑雅認為以應用戲劇的形式討論議題,不但能營造一個供民眾充分交流與對話的平台,也有助於讓戲劇走入社會大眾的生活,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賴淑雅自二〇〇〇年,引進由巴西戲劇家波瓦開創的劇場模式──「被壓迫者劇場」,秉持讓大眾透過戲劇聽見不同立場聲音的精神,應劇中心以「社群劇場」和「公眾演出」兩種主要形式,耕耘台灣應用劇場發展十餘年。
社群劇場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讓劇團實際走入弱勢群體、了解他們的困境,並教導他們以戲劇的方式,重新演繹自身經歷。透過再現故事,賦予他們為自己發聲的話語權,在戲劇中重拾自己的尊嚴和自信。
而公眾演出則是將從弱勢群體中蒐集到的故事題材,由應劇中心編導為一齣完整的製作,呈現給一般大眾。並以論壇劇場的方式,讓民眾親自走入戲劇表演,成為演出的一部分。藉由台下觀眾轉變翻轉成台上演員的過程中,引導民眾用更多元的角度,換位思考各式社會議題。
二〇一八年三月,由應劇中心推出的公眾演出──《尋找露西亞》,題材發想來自賴淑雅多年於桃園移工庇護中心的工作經驗。在庇護中心裡,許多遭到雇主非法對待的移工,因為繁瑣的訴訟或轉介程序,需要待在中心裡數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他們在安置期間無法工作賺錢,因此往往在經濟與心理上面臨龐大壓力。應劇中心透過開設戲劇工作坊,利用社群劇場的方式,教導移工用戲劇訴說自己的故事,舒緩在庇護中心的焦慮,並藉此凝聚感情,讓他們在彼此相似的經歷裡找到慰藉和溫暖。
演出開始前,主持人先邀請所有觀眾們互相握手認識,並分享彼此對於移工的認識和印象。有些觀眾對移工的困境已有認識,也有些觀眾對移工仍停留在偷懶、愛計較工作內容等刻板印象,在每個人不同的先備知識下,觀眾也將在稍後的正式演出中,做出不同意見的交流與討論。
《尋找露西亞》講述移工露西亞在失蹤前的種種遭遇,演出中主持人邀請觀眾化身為員警,一同調查露西亞的失蹤原因,隨著故事線索的回溯,觀眾也跟著角色一同體會台灣現今六十五萬名東南亞移工的共同處境。
隨著劇情的推展,演出會不時停下來讓觀眾們討論並上台發表意見,例如在露西亞被雇主與仲介兩人一同勒索的橋段中,主持人邀請自願上台的民眾飾演露西亞,試問他們如果是露西亞,會採用什麼方法對抗雇主不合理的要求。「以前曾耳聞過移工被不人道對待的遭遇,但沒想過問題的細節其實是這麼的複雜。」一名上台飾演露西亞的許姓觀眾說道,真的要親自體會角色的處境,才會知道原來移工在面對這樣不人道的對待時,能做得選擇其實非常少。
為了配合與觀眾互動式的演出,台上的演員都是經過特別訓練的「演教員」。不同於一般演員只需要熟讀劇本內容,演教員需要全方位的深入角色個性,因應每位上台觀眾的不同演出。「每次在飾演壓榨露西亞的雇主時,我內心其實是很掙扎和難過的。」演教員黃馨儀說道,在每齣戲劇前,演教員都得做好田野調查和角色分析,透過實地的訪問雇主,深入劇情中的角色內心。
「當你越深入角色時,其實會發現角色本身並不存在絕對的善惡與對錯。」黃馨儀表示,在她深入訪問多位雇主後,才漸漸發現,雇主其實也有他們的難處 — — 台灣的工作環境,讓雇主有這麼多現成的法律漏洞可以鑽。他說,很多雇主和移工一樣,都是辛苦的在討生活,其實很難去責怪他們會想利用體制中的不公趁機佔人便宜。
也因為現實生活的複雜性,賴淑雅表示說,應劇中心在策畫不同議題時,都會非常注意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關係處理,應劇中心希望民眾在欣賞劇場演出時,不要總把社會議題想成是二元對立的結果,覺得只要打倒壓迫者就能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去關心的,是為何有這樣不公的壓迫結構,讓佔資源優勢的一方得以去壓迫另一方。」她如此說道。
除了公眾演出,《尋找露西亞》也是「教習劇場」的示範製作。教習劇場是應劇中心自二〇一七年引自英國的新劇場模式,教習劇場透過劇團與老師間的合作,以「寓教於戲」的方式喚起學生對劇中議題的認識及情感投入。接著在教習劇場中的前置工作坊,老師帶領學生們一起討論移工在台灣面臨的困境,增加他們對該議題的背景知識和研究興趣。當劇團進入學校正式演出時,學生則能更有效的發揮先前所學、投入劇情討論,在演出中彼此激盪更多關於移工議題的思辨。
截至二〇一八年三月,教習劇場版的《尋找露西亞》已成功在北部五所高中,激起參與學生對於移工議題的關注。應劇中心表示,未來這樣結合戲劇表演和教育的劇場模式,將針對劇情修改,以便深入各級學校中演出,期待能影響更廣大的學生族群。
採訪側記
總覺得依照以往參與社會議題討論的經驗,台灣民眾較偏好被動接收台上資訊,而缺乏主動提出問題、交流意見的習慣。因此在採訪之前,對於應劇中心這種互動式演出,其實有點擔心民眾的配合度會不夠。但實際欣賞演出後,十分佩服應劇中心引導民眾功力,在劇場中主持人和演員以輕鬆幾近的閒聊方式,下台與觀眾互動,用高親和力的方式打破台上與台下之間的界線,讓民眾們勇於大方分享自己的看法。另外,在演出結束後,許多民眾感性的分享自己收穫,甚至有民眾為露西亞的遭遇而泛淚,也有人為自己不曾關心這樣不公的制度感到慚愧,看見一齣戲劇能帶給觀眾這麼大的衝擊與收穫,也讓人著實期盼應劇中心能將這樣的演出推廣給更多民眾。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耕耘應用戲劇 瞥見公眾對話的更多可能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