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10:01

森雨書房 散佈知識的游牧民族

陳玟凝、謝汶穎  / 台北市

獨立書店「森雨書房」三年來走過台北市及台中市七個據點,向來訪的讀者推薦珍藏的書籍、開拓訪客對書籍樣式的認知,並且提供舒適的空間,使不同的人群得以互相了解、交換彼此的人生故事。創辦人鄭森雨期許讀者們更加重視閱讀的過程,進而發展出更深刻的記憶與體悟。

游牧書房的起點 始自二手書交流

獨立書店「森雨書房」是一間四處旅行的游牧書店,以創辦人鄭森雨為首,在不同的空間內,向讀者分享自身喜愛的書籍。同時,放上與空間氛圍相符的選書、舉辦活動使各界人士相互交流。鄭森雨說:「在這邊相遇不同的書和人後,離開書店發生屬於你們的故事。」

二〇一二年,大學畢業的鄭森雨開始將家中閒置的書籍,放上臉書供人借閱。以分享讀後心得的方式,互相給予回饋。「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上去,如果有人也喜歡,就可以認識新的朋友。」鄭森雨要求每本書籍都必須面對面交換,希望在與借閱者的對談中,逐漸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同時交流彼此的人生故事。

直到二〇一五年,鄭森雨在參加集結創意與人才的「華文朗讀節」過程中,發現到當有人提供機會,讓社會大眾深入了解書籍,讀者其實是願意花錢買書的。「希望提供一種大家跟書相遇的方法。」鄭森雨說。在這之後,他與負責視覺設計及書房企劃的工作夥伴 Ishtar 合作,進駐各地不同空間,遇見空間裡形形色色的人。

鄭森雨的游牧式實體書店計畫,已經來到第七站。 攝影/陳玟凝

點亮「閱讀」的燈火 期許過程的美好

森雨書房自二〇一六年底開始,走過台中市「伴伴」設計工作室、台北市的「櫞椛文庫」圖書館,及「森丘」甜點店等七個據點,每一次進駐時間約為一至三個月。鄭森雨依循著自己的步調,不斷尋覓與之觀點相近的展書空間,並將森雨書房視為一個連結與交流的實驗場域,最終人們得以藉由實體書相互理解。

「空間本身我喜歡之外,店主也要對閱讀有興趣。」二〇一八年初,鄭森雨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民生東路上的「reading room」,得知店主 Miki 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認識更多的人、發生不同的故事。其經營理念與森雨書房不謀而合,於是在同年三月,將森雨書房正式進駐。每周平日兩天營業,假日則安排相關活動,邀請各界專家推薦喜愛的書籍,或是介紹自身的創作。

鄭森雨是設計背景出身,因此書房的選書多為藝術設計,或是觀點較為新穎的類型。如日本暢銷雜誌《週刊文春》。除了家中的二手書籍,亦挑選鄭森雨認為值得再三閱讀的新書。每位借閱者皆被要求以對自己有意義的物件作為抵押,且歸還時完成一份讀後感想。「期待整個過程不只是閱讀,而是更深刻的記憶與體會。」是鄭森雨的堅持也是期許。

讀書心得的形式不拘,平面、立體或錄像皆可。 攝影/陳玟凝

客製化書櫃樣貌 實體化夢想書房

「我會依據他的背景,以及我認識的他,考慮要給他看什麼。」森雨書房除了不經意走進書房的讀者,也開放事先預約。鄭森雨會針對預約者的不同喜好,改變書房的選書。此外,鄭森雨也歡迎讀者將家中的二手書籍捐至森雨書房,讓書籍更有效地被運用及認識。

鄭森雨曾邀請藝術家蔡胤勤至書房分享「Artists’ Books」的發展歷程,及此種創作形式如何使書成為藝術觀念的載體。鄭森雨說道,森雨書房其實就是他心中夢想書房的呈現。在這個空間內,他得以接觸仰慕的專業人士,自己獲益良多的同時,也實踐書房理念 — — 人們透過閱讀產生交流,進而發生新的故事。

鄭森雨希望走進書房的讀者,都能擁有一段專注的閱讀時光。 攝影/謝汶穎

以閱讀為出發點 持續發散書房理念

鄭森雨坦言,森雨書房並非真正進入獨立書店的市場,因此無法評斷如同其他書店,以餐飲等副業支持營收的模式正確與否。「還是要回來思考如何靠書維生才對。」對鄭森雨來說,即使需要投注較多的心力,以客製化的方式,說服讀者購買店內的書籍,人們走進書房的原因,終究該回歸到對閱讀的喜愛與好奇。

未來,森雨書房的選書將擴及經濟、友善環境等多元議題。以閱讀為出發點,善用書房的空間資源,與來訪的讀者們,一對一地深入交流、互相了解,持續使書房的理念,發散在社會的不同層面。「如果想要做一件事情,必須讓它持續去發生。」鄭森雨堅定地說。

未來,鄭森雨將逐步多元化書房的選書。 攝影/陳玟凝

採訪側記

一踏進森雨書房,就讓人有一種靜下心來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舒適的地毯設計,還是因為創辦人本身就非常平易近人。創辦人是個非常細心且熱心的人,在我們對於書籍內容理解上有困難時,他會主動走過來為我們解答;在訪談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忘記自己採訪者的身分,彷彿在和創辦人聊天一樣。或許這就是森雨書房的獨特魅力,讓有共同理念的人慕名而來,並且為之著迷。

延伸閱讀

行動理髮師 不辭千里剪頭毛

移動式媒體將成傳播業未來發展

夢想藝術園地 雅痞電影文學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森雨書房 散佈知識的游牧民族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