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晏寧、鄭喬予 / 苗栗縣
精湛的木雕技術結合創意精神,三義轉木工房木雕二代傳人黃祈翔,不僅雕琢木頭,更精進木工車床技術。期望用好木料,做一枝好筆,並藉由筆這項普及化商品,讓大眾能進一步了解木頭材質及用處,甚至是雕刻背後的故事。
木雕在三義已有七、八十年歷史,從簡單的生活用品,如桌椅、木架開始做起。大約二十年前,三義的部分雕刻師傅開始做一些創意雕刻,包括深入刻劃人物的動作、表情,以及和環境進一步結合,使三義木雕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但隨著全球化影響,與大陸、越南的木雕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木雕師開始嘗試將雕刻跟石頭、陶藝等異質結合,也跟盆栽、田園設計等各式媒材做互動。
三義鄉鄉長徐文達說:「我們轉木工房的木雕師,就把雕刻的元素,注入非常多的變化。轉木工房利用剩材來做開發,把每一寸木頭百分之百再利用。這是很聰明的作法。」
黃祈翔說:「我們會繼續做木雕,是因為這項技藝是我們比較懂的部分,想在這個困境中尋找一條出路,從既有的技術層面突破。這十年來,政府推廣文創,我們也積極朝這個方向發展,把木雕藝術品變成生活實用的物件。」
黃祈翔的太太陳美娟說:「當初始於環保概念,利用剩餘花紋漂亮、罕見的小塊角料製作原木鋼筆,並自創樸聿手工筆品牌,希望藉由鋼筆傳達惜物理念。」隨著木頭自然資源越來越稀少,黃祈翔夫婦很珍惜這些物料,把雕刻過後剩餘的角料都留存下來,用於製香、造景、提煉精油等。陳美娟說:「因為捨不得丟,就一直把它留著,思考可以怎麼運用它。」
黃祈翔從小在家看父親做木雕,自己長大後也從事木雕行業。因天然木頭材質與手工雕琢的侷限,三義一直沒推出適當的文創商品,木雕文創一直無法突破產值問題。黃祈翔轉而思考日常生活物件,「筆」是大眾化實用的用品,一般多為塑膠材質,用完即扔的特性也造成環境負擔。黃祈翔抱持著嘗試的心態,開始利用手邊剩餘的原物料製作鋼筆,後來發現用木材也可以把筆做得很精緻,每一枝筆的木紋都不相同,更顯得獨一無二。
黃祈翔說:「做原木筆是木雕文創的一部份,用料、工法與技術基本上跟做木雕是一樣的,只是在既有的木雕製作之外多開闢一條生路,製作可以量產的精品。」身為木雕二代,黃祈翔對木頭有著特殊情感及深厚的了解,將做木雕的專業知識、技術運用在做鋼筆上面。
夫婦倆也希望教導大眾去認識木頭,包含材質、特性,及如何保養木頭。陳美娟說,從經驗中發現,「只要把木頭拋光、拋亮,做工到很精細的時候,木頭也會像玉石一樣發亮。」如果常觸摸、把玩木製鋼筆,手上的油脂、水分還有溫度,會把木頭本身的油脂慢慢帶出來,筆會越摸越亮,非一般加工可以達到的。
黃祈翔同時也是三義木雕協會的理事,他說,協會一直都在推廣三義的木雕文化,讓木雕產業可以往下延續發展。每年也會舉辦木雕薪傳營,讓喜歡木雕方面的學生可以到三義來培訓。他也期望未來樸聿手工筆品牌成熟後,自己的兒子能繼續將它傳承下去。
陳美娟說:「做木雕時,常會去想一些創意的東西,未來我們還會不斷地創新、創作。」夫婦倆也希望能將文創商品推廣出去,試著找尋行銷通路,像書局、手工藝品店等,希望藉由這些通路,讓作品廣泛地被社會大眾了解。
陳美娟說:「很多小物件是可以去思考、嘗試的,但如果你的東西僅有創意,製造出來沒有市場的話,終究會消失匿跡。」她期望每一位拿到鋼筆的人,可以感受出他們對於木質處理的細膩與用心。透過鋼筆流暢的書寫,讓客人喜歡上寫字,進而推動一種手寫的文藝復興。她還說,未來有機會想出一本工藝相關的書籍,希望這本書呈現的不是電腦拼打,而是親手書寫,富有溫度的文字。
採訪側記
談到三義我們就會直覺聯想到木雕,但是從小到大似乎沒有真正來到三義。到了轉木工房,踏入當下就聞到舒適的木香,心情也跟著愉悅起來。第一次看到製作鋼筆的過程,製作到一半時,鋼筆筆身裂了,我們有些驚訝與挫折, 陳美娟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時常發生,她輕鬆的和我們說著平時製筆的趣事。一旁桌上擺放著幾枝先前已做好的鋼筆,每一枝的木紋都不相同,拿起來聞,都有獨特的木香。陳美娟更是寫得一手好字,讓在旁觀看的我們讚嘆不已。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轉木工房玩轉創意 樸聿原木筆感受細膩溫度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