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尋根開書店 找回六輕外的麥寮

返鄉尋根開書店 找回六輕外的麥寮 | 華視新聞

吳怡節、陳明萱  / 雲林縣

在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雲林拱範宮附近有一棟樓仔厝,後院有昔日燒磚用的瓦窯及一面磚牆,增添了幾分古樸懷舊的滋味。麥仔簝獨立書店開業將近五年,這裡也是店主人吳明宜的老家,她回鄉後發現麥寮缺乏凝聚年輕人的交流之地,因此決定開設書店探索家鄉的尋根之旅,希望人們來到這裡看到的不只有台塑六輕,還有屬於麥寮本土的歷史文化故事。

不只有六輕 還有麥仔簝文化園地

麥仔簝獨立書店創辦人同時也是麥仔簝文化協會的吳明宜,小學四年級時從雲林搬去新北市永和區並擔任人壽業務的工作,待了三十三年後,因母親年邁且無人照顧,因此決定返回麥寮鄉。咖啡店是吳明宜回鄉後第一個事業,由自家住宅改建而成,「但總覺得咖啡廳好像少了書香味,不夠闡述我尋根的理念。」這也促使吳明宜再將咖啡廳改建成獨立書店。

麥仔簝獨立書店後院的磚牆設計。 攝影/吳怡節

麥寮,在人們的記憶中總是會與台塑六輕做連結,想到的可能是六輕帶給麥寮的污染問題,似乎都忘卻了麥寮曾經也有著光榮的歷史文化背景。吳明宜談及麥寮在清朝時,沿海地區貿易發達且多元,甚至是比鹿港還要早的商港貿易位置。而在原來的濁水溪出海口叫做海豐港,此地有著非常多的貿易運輸,包括藥品、民生物資、鹿皮等等,以前的西海岸也都是一片雪白的鹽田。

書店附近的拱範宮也是一座古蹟廟宇,裡面的石雕、木雕、壁畫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匠師的工藝品。「麥寮不該被六輕標籤化。我希望在這邊的首要工作,是把這裡的文史資料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來到這邊可以更認識到專屬麥寮的在地故事。」吳明宜侃侃而談她開書店的初衷。

「踏進書店內,有種回到家裡熟悉且溫暖的感覺。」第一次來到麥仔簝書店的王先生這麼形容。書店從老家重新再出發,本來的客廳成為了客人閱讀交流的園地,四周販賣零散的雲林在地食品,如雲林特有的鱷魚餐包;另一處則是咖啡販賣處,不時飄來陣陣咖啡香。沿著走廊會看見廚房改造而成的書櫃區,販賣店主精挑細選的書籍。書櫃區的後門推開則是書店的後院,有片綠油油的草地,旁邊有棵高聳的龍眼樹,在這裡也很常舉辦音樂會,讓人親近自然的同時也能享受音樂的陶冶。

店內掛著愛農村、挺農民的旗竿。 攝影/吳怡節

店內選書大致分成土地正義、民間技藝、農業與食安、讀書與旅行、店長推薦書。土地正義主要是環境教育的部分,吳明宜介紹了三本書籍,第一本是《濁水溪三百年》,濁水溪可以說是台灣的母親之一,麥寮剛好位在濁水溪的出海口,這本書紀錄了濁水溪三百年的改變及麥寮面對濁水溪揚塵的議題。第二本及第三本分別為《跟著山崎亮去充電》、《地方創生戰鬥論》,是在講述最近熱門的地方創生議題,透過社會設計、鄉土設計的專業老師,給予一系列返鄉創業或回鄉規劃的建議。希望年輕人能從都會區回流返鄉,並且找到自己在家鄉的定位,找尋出路。

民間技藝主要是探討在地文化、台灣史相關的書籍,例如《圖解台灣廟宇戲文圖鑑:聽!郭老師廟口說演義》此書講讀台灣廟宇建築裝飾的藝術,以及廟宇戲文故事。農業與食安在探討在地小農及食品安全的議題。讀書與旅行主要是因為店主人也愛好旅行,所以選了許多關於旅行遊玩的書籍。店長推薦書則是吳明宜閱讀後認為題材不錯,想推薦給大眾的書籍。

《濁水溪三百年》紀錄了濁水溪三百多年的進程。 攝影/吳怡節

灰濛濛的空汙外 發掘不一樣的麥寮色彩

吳明宜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們能了解到,重工業不是麥寮的全部,在這一片土地上其實蘊含著濃厚的故事與風情。書店內平時也透過舉辦許多導覽、講座、音樂會、工藝課程等活動,並透過深入鄰里與老一輩在地人話家常、搏感情,搭起社區鄉里情感的橋梁,延續地方傳統、融入新駐力量的平衡點。

為了實踐這些理想,她積極舉辦在地文化推廣活動,像是「在地小旅行」,帶著參與的學生們做麥寮的地方導覽,帶他們認識麥寮商貿易發達時的風光歲月、走進雲林人的生活軌跡。並且利用親自走踏麥寮的方式,帶著他們去體驗當地非常有名的雕刻老師、漆線工藝老師的教學體驗。另外二〇一九年與中華電信合作的《蹲點・台灣》活動,在暑假之時派學生來雲林蹲點十五天,展開在異鄉的冒險生活。

此外吳明宜非常關注在地小農,有與小農合作,幫忙販賣麥寮特有的鱷魚餐包。外觀看起來像是拜拜用的筊,蘊含著台灣廟宇的文化氣息,材料用的則是在地食材,是麥寮小麥的麵粉加上花生和糖,所做出來的成品。為了更細部地探究鱷魚餐包的文化,他們也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做成一個調查故事,也為麥寮人保留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故事。

麥寮特產的鱷魚餐包。 照片提供/雲林縣麥子簝文化協會

為麥寮創造更多可能性 找回在地的故事

書店與雲林縣政府合作,推廣「微冊角落」:透過閱讀,你可以走讀各個鄉鎮。做法是在雲林二十多個鄉鎮裡的店家中,擺放一個屬於老闆想分享給大家的書籍。像是傳統纏線工藝老師的手作店,他會把纏線的相關知識的書類放在工作室,讓來到店裡的客人能夠認識店家的理念、認識麥寮的文化。吳明宜說道「執行到現在也邁入第三年了,我們從二十幾個微冊點到現在有上百個微冊點,他其實有點像漂書的概念,我們只是把漂書這件事情變得更有故事性。」

雲林縣微冊角落的據點。 照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書店舊客許冠澤表示,城鄉發展是不太可逆的現象,勢必會有人口外流,但是我們可以不要讓他那麼急遽,還是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性。麥寮不是一開始就有台塑六輕,它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故事。但是台塑大財團來了之後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擴張,導致現在的麥寮不能沒有六輕,也被六輕的標籤給綁住了,讓人漸漸遺忘麥寮的根本。許冠澤樂觀地說道「若要維持地方的運作,便是要找到麥寮此地的主體性,這個主體性不能是依靠財團的。在文資保存上若做起來,還是具有觀光發展的可能性。」

吳明宜不同於其他抗爭型的社運人士,對抗大財團的侵襲,反而是使用柔性的方式找回麥寮人的故事。她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當你如果為了生活而工作,那你會做得很累;可是你若是為了使命而工作,那會覺得很有意義。」對她而言,回家保留家鄉的故事就是她的使命。在未來幾年將會成立「麥寮故事館」,把麥寮數一數二的在地文化故事保存、記錄下來,期待更多來到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麥寮純樸的風俗民情。

麥仔簝獨立書店創辦人吳明宜。 攝影/吳怡節

成立玩具烏托邦 關注環境教育

吳明宜平時非常關注環境教育、土地正義的問題,發現藉由書店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夠,並創立了「玩具烏托邦」計畫。此計畫原本是與台北NGO團體「玩具圖書館」合作,著重於二手玩具的回收再利用,解決二手玩具量太多的問題。

接手後吳明宜發現除了減量二手玩具外還不夠,玩具也需要減塑。因此另成立「玩具烏托邦」,著重在玩具跟環境所造成的衝突層面。「全世界的玩具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塑膠做的,塑膠做的色彩繽紛、又可以塑形多元,塑化劑就會加很多,間接地影響到小孩的環境荷爾蒙,包括他未來的發展都會有影響。」吳明宜解釋成立玩具烏托邦的原因。

玩具烏托邦活動。 照片提供/雲林縣麥子簝文化協會

「玩具烏托邦」發起市集或社區活動,甚至深入到校園內。透過一連串課程的編寫,例如製作遊戲教學課程、宣導塑膠玩具的危害性課程、親子互動再製紙類玩具的課程等等,再到麥寮高中、國中及幼稚園裡推廣,教導學生們認知玩具為什麼不能直接丟入垃圾桶的意義,以及那些拆解掉的玩具應該怎麼讓它資源回復再利用。他們傳達紙類玩具取代塑膠玩具的意涵,並且讓學生們親自參與製作過程。

然而六輕剛好是塑膠原料場,吳明宜提及「希望在這裡能塑起也能塑滅,若工廠不做,那我們來做。」秉持著這樣的環保訴求,「玩具烏托邦」也激發了更多人思考工業、環境與塑膠的關係。

玩具烏托邦深入校園宣導玩具減塑的觀念。 照片提供/雲林縣麥子簝文化協會

採訪側記

因為要陪親戚掃墓而第一次來到雲林,意外採訪到麥仔簝獨立書店。找書店也找了很久,才發現原來書店就是一般的民宅,頂著一塊不是很顯眼的招牌,進到店內卻是格外溫馨,就像是回到老家的感覺。老闆娘非常親切的請我們喝咖啡,侃侃而談著她所認識的麥寮,想要將所有麥寮的故事分享給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我們,也希望透過這篇採訪,能再把麥寮的風土民情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

延伸閱讀

台灣圖書室 凝聚台灣人的在地意識

島呼冊店 翻轉嘉義生活的行動基地

農用書店護土地 推廣友善耕作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返鄉尋根開書店 找回六輕外的麥寮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