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證合、鄭筠潔 / 新北市
「早期回鄉下時,田中的灌溉溝渠都有泥鰍、蝌蚪,後來再陸陸續續回家鄉後發現,田裡的灌溉溝渠只剩下水。」有感於環境汙染及慣行農業對土地的破壞,謝淑娟建立了康維有機農場。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農場中,謝淑娟帶著親切的笑容,解釋著不同作物的特性。她也希望透過康維有機農場讓人們吃得安心又健康。
從事有機農業
謝淑娟年輕時便離開彰化到文化大學的國貿系就讀。初入社會的謝淑娟原本從事文教業並輔導民眾考高普考及學習專業電腦的課程。二〇〇二年時接觸到農訓協會,幫助協會做社區大學的教育訓練與整合的部分,因此認識了許多農業專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謝淑娟發現台灣的農業其實非常進步。
她也接觸到農委會培養遊戲人才的專案並負責規劃遊戲、多媒體與導遊領隊的相關課程,再將培訓好的人才送到遊戲相關的產業。但在培訓過程中,謝淑娟發現來接受培訓的學員多為年輕人,中高齡者幾乎進不來。此外,謝淑娟也看見了台灣大環境的改變及慣行農業的普及,造成了生態破壞。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將台灣有機農業進行整合,也希望台灣的中高齡者也能從事第二事業,一同投入有機的行列。
克服逆境,闖出有機的一片天
剛開始投入農業最大的困境是農地難找。謝淑娟表示,當初在尋找農田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她認為土地不好找的原因在於較年長的地主受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影響,不太願意將土地承出租出來,他們擔心一旦將土地出租後,就很難取回。為了解除地主的疑慮,謝淑娟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地主溝通並說明自身有機的理念,也採取正規的租借程序,終於在樹林租到土地。
「農業是靠天吃飯的」同為樹林區青農的施寶凱認為小農最怕的便是碰到颱風、雨季。特別是在作物快要成熟時,一場大雨便會使辛苦種植好幾個月的作物全數泡湯。此外,勞動力不足也是一大問題,為了解決人工問題,康維有機農場除了鼓勵中高齡者投入農場外,也會開出短期兼職的缺額,請國立台北大學的學生兼差,以補足農場所需的大量勞動力。
康維有機農場主要可分為初期的開墾期,中期的投入期,到現在的銷售期。因為有機農業不可使用化學肥料,初期在整理農地時是很辛苦的,除了除草,也需驗水、驗土。確認沒有重金屬汙染後,才能試種四到五個月,待一切審核都通過後,驗證中心才會開始輔導青農成為轉型期的有機農場。中期的投入期主要是金錢的投入,包含機械、種子的購入,以及將土地培養成更適合有機作物生長的土質並尋找通路。而現在的銷售期除了固定作物的產出外,也積極參與農學市集銷售作物。
堅持有機農業的原動力 — 莫忘初心
從事農業並不容易,謝淑娟認為「莫忘初衷」是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談到自己的初衷,她認為自己想維護台灣的生態環境並讓中高齡者找到適合的第二專業。在維護生態環境上,謝淑娟回憶起兒時在彰化田野間與同伴們抓泥鰍的回憶。但長大後再回到當年的田野,她發現慣行農業的普及導致田野間的動物、昆蟲消失了,抱著維護土地、再現兒時回憶的心使她在有機農業耕耘了七個多年頭。
在輔導中高齡者找到適合的第二專業上,她則表示,對於中高齡者而言,二度就業是困難的。相較於其他產業,從農的年齡門檻較低,再加上農業本就需要密集人力,十分適合想二度就業的中高齡者。二〇〇五年起,她也與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合作,開設智慧都市有機農業班。透過免培訓費的辦法,鼓勵中高齡者參加。課程內容主要為輔導轉職者了解有機農業的種植、行銷、智慧農業4.0的課程等,至今已培訓超過一千多位中高齡學員。
有機農業的成果
謝淑娟認為,從事有機農業最大的成就感在於身邊有許多同學受到自己的影響,也相繼投入有機的行列。此外,桃園區改良場正好在農場隔壁。謝淑娟表示:「改良場給我們的幫忙真的非常多」。在改良場的幫助下,謝淑娟接受了許多技術支援,也讓附近的民眾進入有機農場中體驗、學習。
近年來,有機的理念也越來越被大眾接受,謝淑娟也順勢發展農場體驗及食農教育。「當民眾來到有機農場時,可以接觸到很自然的生態環境。」透過採集有機的新鮮農產品以及讓民眾品嘗當季盛產的蔬菜,使他們親近土地的同時也能吃到健康無毒的農產品,從而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產銷問題與未來發展
樹林區農業推廣部的主任蔡建裕表示,對有機青農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種植,而是銷售。
謝淑娟也認為,小農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生產,因此沒有太多的時間投注在銷售的部份。為解決銷售問題,她除了與固定商家合作外,也整合農學市集,讓小農們能有固定攤位銷售自身農產品。
未來,她也想幫小農整合農產品,到大型社區推廣有機農產品,並發展有機團購,直接將好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以解決小農在銷售方面的困難。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恰逢梅雨季,因此延期了不少次。一到農場時,農場主人便開著玩笑有些無奈的說到現在農場的草長的比菜還要茂盛呢,她也解釋到因為前幾天的大雨,使不久前整理好的田地再度被雜草掩蓋。在與農場主人聊天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悟到「農業」真的是靠老天爺吃飯的,而有機農業更是如此,因為不能噴灑農藥及除草劑,所以在面對天災或突發狀況時,往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將田地恢復原貌。特別是當作物快要可以收成時,一場大雨便可能毀去辛苦種植好久的作物。透過這次的採訪,我更加明白有機農業的困難,但也因為知道其中的不易,所以更加佩服投身有機農業的人們。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康維有機農場」找回人與土地的初心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