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家瑀、姚斐茜/新北市報導】出生在臺中農家的林大米,走進田裡訪問,透過廣播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農友背後的故事,雲林農夫吳嘉在分享以古法晾曬花生,或是麻豆文旦青年李佳翰種植柚子時,不刻意調整柚子甜度,使柚子保持自然風味。讓聽眾建立對農村的共同記憶。
臺中農家子弟林大米,本名林瓊美。在臺北從事廣播業十多年,單純想實現近距離待在農村的生活的她,決定辭掉手邊工作,搬到宜蘭居住。她認為在媒體業接觸過的報導和議題,都只有停留在自己身上了解吸收,卻無法讓周遭更多人接觸到,而如今她想試試自己能做些什麼。
打開收音機的臺語頻道,聽到的都是賣藥、賣產品的。而大米想要在不被收聽率掌控的情況下,做出一檔可以陪伴農村的人的廣播。「我自己是農家子弟,可是我從來沒有好好瞭解過我的土地。」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展開了一個月的環島,也就是有關農村生活點滴的廣播《米米之音》的第一個系列〈故事車環島〉,她和母親一起以地圖串連全台各地有機種植的農友,收錄他們的故事。像是麻豆的文旦青年李佳翰選擇用有機肥,不刻意調整甜度,讓柚子保持它的自然風味。以及雲林黑金剛花生農夫吳嘉在和大家分享,他採取半年休耕、半年栽種,休耕期間種植油菜花、玉米當粒肥,讓土地好好休息。
帶出在地好聲音
第二個系列共三十一集〈我愛深溝〉,聚焦在目前台灣最多青農聚集的村落,他們以友善農耕、產銷整合為主,並致力於農村轉型。「我希望把深溝作為從很小的地方,看到很豐富的農村生活。」林大米說。即使範圍只有一個村,也可以聽出很精彩的故事。有雜貨店老闆談他眼中的農村,生態藝術畫家分享彩鷸的生存特性,還有科學計畫的主持人為大家解密福壽螺的習性。但這時節目僅在網路上架,只在年輕的農友圈裡流傳。
而前兩個系列全是靠大米自掏腰包,從器材、訪問、剪輯、上傳雲端都由她一手包辦。沒有廣告和製作經費的補貼,農友也同樣擔心這樣的好節目會消失。他們對大米說,「你這樣錢燒光,沒有經費做節目,我們就沒有東西可以聽。」或是說「你的節目沒有廣告,我下廣告給你。」對大米來說,節目有更多人能夠聽到,都比有多少廣告費來得重要。可是這樣的溫暖,卻是真正的留在她的心中。
第三個系列《米米之音》和電台合作,希望透過實體電台,觸及到更多陌生族群。節目中有日本靜岡、福岡農村見學回來的方子維分享日本一年四季都有對應的食農文化,冬天吃根莖類的食物,立春吃惠方卷。惠方卷外型類似海苔捲,裡頭的食材各地會放的不同,每年會在廟裡算今年要朝著哪個方位吃,假如是東南方,那就要朝著東南方食用,象徵把福氣捲起來吃掉。
第四個系列《青農市集On Air》與教育電台合作,以不追求榮華富貴,只在乎真食物的滋味這樣的精神,從各種面向探討農人的生活與大眾的健康。像是祥豪牧場的第二代老闆楊仁豪先生分享,過去大家都習慣將羊乳配送到家中,但這樣晨間送乳員在凌晨兩三點就要進行加熱,再送到消費者手中,不但生菌數增多,腥味也較重。而乳製品盡量還是以新鮮最好,所以他將羊乳改成一公升一罐販賣,漸漸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也向父母證明這樣的想法是可行的。
第五個系列《農民食堂開飯了》與教育電台合作,以聽見餐桌上的熱鬧、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為主軸。從每道餐桌上的食物,帶到食物背後的故事。像是池上豆腐哥張志中擁有敏感的味覺,發現到每季的黃豆都有不同的風味,因此決定實驗讓黃豆不施肥自然生長。另外除雜草時會留根,讓土地保留點水分,這些都讓他的黃豆雖然矮小,但甜份很高。
農村長輩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
第六個系列〈庄腳囡仔的Radio〉,選擇一系列的主題跟受訪者,從農村小孩視角去看現在,或是訪問農友時聚焦在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期望透過訪問,可以展開跨世代農人的溝通。有太多國外讀書的年輕人回來,希望可以回家種田繼承家業,順帶陪伴年紀漸長的父母,卻被長輩拿著掃把趕出來。這樣的例子也讓她思考,自己無形中的自卑,和從小成長的環境中錯過什麼,長輩用充滿養份的土地把你養成,可是卻沒有人說種田這件事是重要的。
正因如此,談到令她深刻的故事時,她說訪問過一對種酪梨的父子檔,因為太多年輕人想要堅持回鄉耕作而長輩生氣,所以她想要了解跨世代的農友如何溝通。於是邀請他們一起分享,在面對面訪談時深刻的覺得,爸爸對於種酪梨數十年都還擁有熱情,能感受到他有滿身功夫,只要你肯學他都樂於分享。這又讓大米想到她的父親,對於那一代的農人來說,一輩子辛苦餵養全臺灣人,田就是他們的戰場。但早期以農養工的臺灣社會,影響他們不願對別人多談在田裡的點滴,認為自己的農忙生活不過如此,沒有什麼好多說的。而酪梨爸爸讓她覺得很有生命力,因為他以農為傲。
還有一對夫妻檔,兩人原先是在雲林做板模、跑工地,卻慢慢萌生想要種地的念頭,在下班後匆忙抓個飯糰,就趕著到農民學院上課。這是農委會為想要從事農業生產或在職的農民開設相關訓練課程,也因為如此,他們多年後變成全職務農,專種有機地瓜、米。節目中內向的先生,小聲的對妻子說很謝謝她這麼多年的付出,也謝謝她願意相信支持他的理念。在旁邊的大米,一同感受到他聲音裡的感情。這也是為何大米不把音檔裡的笑聲跟空白剪掉的原因,她認為只有透過聲音,才能深刻感受到這個人生命的力度。
這六年來,大米也在農友的身上,看到他們的生命力,他們在幫我們守住農村,期待聽眾聽到節目後,在消費時願意支持友善環境的農產。大米老家已經不再是農地,所以她希望未來農村還在,空氣和水依然乾淨。透過米米之音,大米希望能用廣播把農村聽回來。
採訪後記
大米的聲音如同她的節目一樣給人滿滿能量,其中也向我們分享許多農村生活的故事,數次讓記者熱淚盈眶。透過她才能了解到,原來這塊土地上,還有這麼多抱有熱情的人,為我們守住最後一塊淨土。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