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鄧孟泫、王慧婷/新北市報導】針對流浪動物議題,好好善待動物協會於二O二一年七月分別執行「浪愛回家」、「食際醫靠」與「生命教育」三項公益計畫 。透過實地參訪弱勢園區,了解園區真正需求,向大眾募款,給予糧食、醫療與修繕等不同的補助,也藉由社群讓弱勢園區的困境與故事得以曝光。目前已援助三峽黃媽媽、宜蘭陳愛爸、龍潭季庭等六個狗園。除了資金援助方面,也向弱勢家庭兒童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推廣動保觀念,讓尊重生命的觀念從小扎根。
原為學校教官 退休後投身弱勢議題
好好善待動物協會於二O二一年成立,創辦人金浩鑫過去曾是學校教官,帶領學校「愛心社」的過程中,接觸了許多弱勢相關議題,讓他萌生了未來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的念頭,退休之後先成立了社會福利的公益機構「中華長照協會」。而在某次公園散步時偶遇正在餵養浪浪的陳愛媽機緣下,讓他決定成立好好善待動物協會,幫助流浪動物與弱勢園區。
創立之初無經費人脈 找出協會的價值
金浩鑫談到,剛成立協會時完全沒有經費和相關的人脈,協會本身人力、水電等開銷都是自己貼補費用,因此剛開始真的不容易,花了許多時間,透過發聲讓更多人知道協會進而募款,吸引有相同理念的人加入,並在網路上尋找有相關經歷、適合的人選一起進行這些公益計畫、討論如何才能真的幫助到這些弱勢動物、找出協會與其他機構不一樣的地方。「最後我們認為教育才是根本,這才能真的改變些什麼。執行的目標要定義的夠清楚,才能去邀請大家一同加入。」他說道。
浪愛回家 宣導絕育與乾淨餵食重要性
浪愛回家計畫,透過向大眾募集的資金與捐助的物資,將焦點放在幫助街頭愛爸愛媽醫療與糧食上,固定援助對象有關渡林大哥的十三隻浪浪和永和「貓幫11」陳愛媽的十隻貓咪(九月時貓咪金金因車禍過世)。醫療方面,目前援助的貓狗已完成絕育,專案計畫負責人黃身慈談到,在餵養浪浪之前,最好是先做絕育這件事,之後再去討論餵養,因為絕育其實才是真正降低流浪貓狗數量最好的方法。因此,如果愛爸愛媽決定和協會合作,要餵食這個區域的浪浪或貓咪,則必須先完成絕育,協會則讓經費實報實銷。
在餵養方面,黃身慈說,「餵養流浪貓狗」一直以來都是爭議很大的事情,如果不知道餵養這件事情正確的做法,那很容易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誤會。他們並沒有提倡大家去從事餵養這個行為,而是要去宣導、更正餵養行為的觀念。
計畫當中強調的「乾淨餵食」,第一個重點是「定時定點」;第二是「不餵廚餘,餵糧食」,餵食廚餘容易造成環境髒亂與惡臭,且未處理好的魚刺和骨頭,容易傷害貓狗腸胃、喉嚨;第三是「垃圾一定要帶走」,必須在餵食過程從頭到尾看牠將食物吃完,就算吃不完也要等到最後再把垃圾一起帶走。「今天一旦決定要去餵養,就要去對這個行為負責,不要造成店家、路人或街道環境的影響以及不好的負面觀感。」她說道。
食際醫靠 依照園區需求給予不同援助
「食際醫靠」針對不同園區的需求,提供弱勢園區糧食、醫療與園區修繕不同的補助。目前主要是糧食和醫療,修繕較少。醫療方面包含受傷手術、結紮絕育,以及除蚤藥、一錠除等定期藥品的補助。黃身慈談到,走訪許多狗園後發現,其實糧食已經不是園區最需要的,但是醫療的募款往往比糧食難度來得高,由於糧食的募集是實體的東西,捐款者會相對感到安心,但醫療上捐款者卻有不確定捐款是否運用在貓狗身上的疑慮,募款相對不易。「尤其是不會寫文案、不會善用網路媒體,又不知道該怎麼說的愛爸愛媽。」她說道。因此醫療方面,好好善待動物協會透過直接匯款給醫院而不經過二、三手,並公開支付在各個項目金額的收據,讓捐款人清楚、放心金錢流向。
關渡林大哥沒水沒電 浪浪就是他的一切
公關勸募組組長、負責糧食運送的梁廷安,談到讓他印象深刻的關渡林大哥的故事,住在關渡大橋下的林大哥,獨自在「沒水沒電」、「依靠山泉水」、「所有家具都是一個一個撿來的」環境下生活,因為車禍導致一隻腳殘廢,唯一和他相依為命的就是那十三隻狗狗。梁廷安說:「那個畫面第一點我看到是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驚嚇,原來是有這樣不同的社會梯度與高度。」
弱勢園區經營 處處都是困境
這些弱勢園區是由一個愛爸或愛媽營運,背景狀況大多不是很好。對於弱勢園區遭遇的困境,黃身慈說:「我覺得他們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事情是容易的,處處都是困境。」她舉例道,在資源、資金與人力上不足,無法給予動物良好的環境,有許多弱勢園區的愛爸愛媽其實自己都吃不飽,像是彰化有個園區因為沒有屋頂,下雨天時,只能去買很大的橘色箱子,把它翻過來,讓狗狗躲進去。沒有能力再去救援,只能照顧好眼前現有的貓狗。而對於狗園的另一個難題,則是土地的問題,由於時常遭受檢舉或是丟棄狗狗,所以只能不斷搬移到較為偏僻的地方。黃身慈談到,其中一個幫助的園區,本來在三峽,但因為不斷被趕,現在搬到宜蘭,直到今年土地問題都還沒有處理好,「一邊顧狗、一邊想資金,還要擔心被房東趕,花好幾百萬的積蓄、貸款,好不容易把這片土地打理好,蓋好狗屋、鐵皮屋、水塔,接好水,但可能又一個被檢舉,或是租約的問題又被趕走。」
送養流程繁瑣 持續追蹤很重要
目前協會也有協助流浪貓狗的送養,而由於送養流程的繁瑣,黃身慈形容送養流程有點像是「身家調查」,她說,其實很多人會在聽到這些送養的流程之後,對於領養這件事有一點卻步。
送養流程,第一步協會本身有一個臉書網址,裡面會記錄關於棄養者、虐待者的黑名單,當有領養人想要領養則會先在裡面確認是否為黑名單上的人物,或是到政府設立的寵物登記管理網站、直接打電話詢問動保處,確認無不良紀錄。第二步則讓領養人填寫問卷,詢問其個人背景、領養動機、家人是否同意等細項問題,並告知其未來養貓、狗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第三步則是實地走訪領養者家中環境,觀察家中環境以及是否有裝設防護網。第四步,才會正式將狗帶到領養者家中,並簽立切結書,讓領養者確定能夠接受協會人員定期追蹤這隻浪浪的後續。「持續追蹤很重要,你要一直跟著這隻浪浪,確定他在這個家可能一年兩年都是過得很安穩,最後才能真的放心放手。」黃身慈說道。
協會募款額不足以支撐基本開銷
對於目前的捐款額與基本開銷,黃身慈說,每個月定期的開銷項目有糧食、醫療開刀、購買藥品和修繕,以及協會基本人力與水電開銷。協會預估是每個月至少要到三十萬元的募款額,才能夠真的很好地去運用、分配資金給所有的園區,但由於目前實際捐款金額受到疫情影響和目標還是差了非常多,仍無法支撐協會基本開銷,因此資金不是那麼足的情況下,優先救助的對象就是最弱勢的園區,先幫助狗狗開刀、醫療部分,最後再慢慢去分配,所以有時候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目前則透過義賣文創明信片、手作花藝等商品,增加協會主動收入。黃身慈說:「我覺得也不能只是一直片面口頭請求大家的幫助,我們希望自己做一些商品,用義賣的價錢真正去幫助這些園區。」
除了生命教育課程 未來計畫推出公開講座
協會除了資助方面,也提供弱勢家庭兒童免費上生命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帶領學生認識生命、從家中寵物開始,慢慢擴展至流浪、經濟、展演、野生動物,進而談到環境保護,透過遊戲互動和影片,讓尊重生命的觀念從小扎根。
而除了現階段針對弱勢家庭兒童的生命教育課程,協會未來也計畫擴大授課對象至對動物議題有興趣的所有人,並持續改進三項公益計畫。
採訪側記
過去雖然知道流浪動物議題,但卻從未思考目前弱勢園區的處境,如同受訪者黃身慈談到,一開始在發掘弱勢園區時,是必須實地探訪、一個一個問出來的,並不是網路上搜尋關鍵字「弱勢園區」就能找到,弱勢議題總是潛在於社會當中,唯有每個人深入議題,而不止於觀看表面,才有可能改善現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