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齊 詹維耕 黃翊真 台北報導
眷村文化在台灣慢慢消失,但是眷村菜在戲劇的宣傳和話題討論之下,成了越來越紅的飲食現象!許多人現在喜歡找眷村餐廳吃飯,不但藉著擺設回味過去的懷舊風情,也大啖眷村小館知名的滷味菜色,而這股風潮,就像是用另一種方式,體會一段歷史,一段集體記憶。
老舊屋舍,牆上擺滿過去戒嚴時代的老照片,配上軍歌,眷村餐廳的味道,頓時把人帶回了幾十年前。大聲吆喝彷彿是眷村小館的招牌,但什麼叫眷村菜呢?不知道的多,一知半解的也多。眷村是華人世界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人說鄉愁就是一道令人思念的菜,而眷村菜甚至是一群大嬸面對窮困時局,對孩子們的貼心。或許那種特殊心情的媽媽經,容易令人想起老母親。每天中餐晚餐,各一次的親手桿麵,儼然是一口Q勁的麵條傳統;而滷味則是眷村菜的必點名物,老闆說,其實滷味代表的,是難得的惜福慶祝。不管是哪一家,滷味都像是眷村館子的招牌;而不太說得出的菜名,也都有著濃濃情感。找感覺,找味道,滷味裡頭有著跟外國人說也說不清的那些故事和那些歷史。隨著戲劇、隨著話題,眷村這個慢慢消失的味道,成了找尋記憶的旅行;氛圍跟著菜色和擺設回到當年,像電影般,窺見了別人或自己的鄉愁。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