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強化2030年減碳目標 學者:缺具體技術評估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4日電)國發會去年底提出2030年較2005年減碳約24%的目標。學者今天表示報告中缺乏具體技術評估,而淨零路徑落後國際,也不應該只仰賴未來科技。

國發會去年12月28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路徑階段減碳目標,根據資料,2030年將較2005年(基準年)排放量減24%加減1個百分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辦「淨零轉型戰略專家」記者會。關於國發會所公布的強化目標,學者們大多認為缺乏具體技術評估。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2030年較2005年減碳約24%的目標不符淨零轉型需求,也沒有詳細的科學根據這24%是從何而來;國發會要求未來各項政策要有淨零評估,但目前淨零評估都欠缺方法。

趙家緯舉例,在氫能發展策略中,比較大的問題是台灣氫能沒有發展的優先順序,氫能的適用對象有限,國際上是重工業優先,而不是一般發電站;報告中科學評估不足,不能只期待未來創新科技發展,面對淨零現在還有哪些研究數據應補上。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階段目標中雖然有綠色金融規劃,但沒有長期稅制與財政規劃;淨零路徑落後國際,不應該只仰賴未來科技。

蕭代基認為,企業用減少排碳量當碳權出售,是初期階段可以接受的作法,可是不能長期做,任何排放者、排放源有減碳的責任,減少排碳是企業應該做的事;但若是種樹、換算碳匯做為碳權出售,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鄭祖睿認為,運輸部門淨零路徑缺乏整體性,只有碎片化的政策;另外根據國發會人口趨勢,未來都是屬於人口減少的狀況,但運輸部門預估未來新車領牌數與往年相同,是否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的因素。

鄭祖睿舉例,如電動計程車、機車過少,充電站普及率等,產業目前升級轉型速度難達到2050淨零的目標;另外,台灣很多物流業屬於中小企業車隊,碳排計算以往較被忽略,政府沒有明確的政策能引導他們在資產上的淘汰、更新。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張世杰指出,農委會在戰略中提出2040年森林碳匯達1000萬公噸,但如何達成在這次說明中完全沒有看到;另外溪流沖刷陸地後會排放二氧化碳,台灣有高降雨量及山區地形,造成土壤有機碳流失,陸域溪流是重要的自然碳排源,但在清冊報告中並未列入。(編輯:張芷瑄)112010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