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珍輪轉】清明分流掃墓!教授建議要聽...

黃育仁 許芷榛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從亞洲燒到歐洲,台灣病例數也因為境外移入案例,快速增加,下週又面臨4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政府深怕連假4天,群聚掃墓恐怕也會有更多的案例出現,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線上祭祖」等方案,台語系教授林茂賢指出,希望大家可以分流掃墓,不用人擠人,導致疫情擴散。

華視小編滾一編表示,很多縣市包括中央政府,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在「超前宣傳」關於清明節的防疫,希望大家今年可以少去人多的地方,有很多縣市都推出「線上祭拜」,跟大家說「心誠則靈」。有推行線上祭祖的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金門縣」等等。

華視在地新聞主播林玉珍也說,內政部就呼籲「不參加人擠人法會,不用全家出馬,不同一天祭祀,平日提早祭祀也很好,心意到了,祖先會知道」。但是林茂賢就說,線上祭祖並沒有真的「掃墓」、「壓墓紙」,所以很多人應該很難接受。他就提出比較可行的方案,就是鼓勵民眾「分流掃墓」,傳統掃墓時間原本就不同,客家族群在元宵後清明前掃墓,漳州人在農曆三月初三(古清明),泉州人在國曆四月五日清明節。

林玉珍提到,掃墓祭祖未必要集中在清明節當天,祖先也不會在意子孫是在那一天、幾點鐘掃墓,清明節前後、上午下午都可以掃墓祭祖。如此就可避免群聚的危險。

疫情持續延燒,假消息也越來越多,上禮拜還有人放消息說「要囤貨」、「去銀行把所有的錢都領出來」,也有很多人相信,去賣場「搶貨」。林玉珍表示,結果調查局的人就找到凶手了,是一個姓張的人,這個人他說,他的消息來源是表哥自網路截取國外網路訊息張貼在家族LINE群組。調查局又溯源,其實這個假消息是從「新文化推廣協會」網站上張貼,經同步約談該協會張姓負責人到案說明,坦承來源是由該協會翻譯國外網路訊息。

詞語教學

1.【清明節】說法:三月節(sann-gue̍h-tseh)、三日節(sann-ji̍t-tseh)、清明節(tshing-bîng-tseh),過去漳州人會在農曆三月三掃墓,所以有「三月三,古清明」的說法。

2.【挂紙】kuì-tsuá:挂紙是掃墓祭拜後,放置紙錢於墓上的動作,所以也有人稱掃墓為「挂紙」,而挂紙也有人說「硩墓紙」(teh-bōng-tsuá)、「獻紙」(hiàn-tsuá)。「挂紙」傳統意義就是「為祖先修補屋瓦」之意。

3.【掃墓】的說法有:培墓(puē-bōng)、挂紙 (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硩墓紙(teh-bōng-tsuá)。

掃墓、培墓相關知識

一、「培墓」通常會把「鴨蛋的蛋殼丟在墓上」,代表什麼意思:剝鴨蛋殼丟置墳墓上,代表脫殼,也就是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意思。

二、清明傳統風俗「臆墓粿」(ioh-bōng-kué)是什麼意思:猜燈謎拿粿吃,也希望不要亂踩墳墓。過去家裡較貧窮的小孩,都會把郊外的墓地當作放牛的地方,導致牛會去亂踩別人家的墓地,掃墓人家想了辦法,在掃墓那天會放鞭炮吸引牧童聚集到墓前,藉由猜燈謎、說好話的方式領墓粿,讓牧童了解這是誰家的墳墓,希望牧童不要讓牛讓踐踏別人家的墳地。如果墓粿準備的不夠,也會發零錢或是直接將錢灑向天空,讓牧童去撿取。不過現今「牛」不再是大家生產重要的依靠,所以「臆墓粿」的習俗也慢慢在消失中。

三、為何培墓後要吃「潤餅kauh」:主要是因為「不可開火」,清明節前1日或2日還有「寒食節」(確切時間在「冬至後的第105日」),因為寒食節不可生火炊事,所以會將剩菜包來吃,才衍生出吃潤餅的習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