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二二八事件、這學術研究不同,政治立場不同,對於228的解讀也會產生沒同的見解、不哪學術界和政治界,就連電影導演,在拍二二八紀錄片的時存,也會面臨立場觀點的爭論。
這是台灣在解嚴後,第一部觸二二八題材的電影、悲情城市。沒有過於激烈的衝突畫面,導演侯孝賢以一個家族的悲劇,來看大時代的悲情,這部片是很多人認識二二八的開始。十年後拍攝的「天馬茶房」,故事則是回到二二八的引爆地點,透過一段愛情故事,來看二二八發生前的社會氣氛,導演林正盛採取的、同樣是側面的角度。不過,當年的男主角林強,今天則成了訴求轉型正義的發起人。
解嚴後的台灣,開始面對真相與平反的問題,也開始用影像來看待這段歷史傷痕。不過,歷史重現在銀幕上,畫面上如何詮釋、如何拿捏,往往成為爭議點。曾經拿下威尼斯影展大獎的導演鄭文堂,去年在拍攝紀錄片「傷痕二二八」時,就因為拍攝手法的問題,深刻感受到整個社會害怕追求真相的氣氛。
除了拍攝手法,影片中呈出來的究竟是不是史實,也常受到爭議。今年作家楊渡拍攝的二二八紀錄片,就被受難者家屬,指責是竄改歷史。
用影像的來重看歷史傷痕,國外不乏案例。描述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下、言論自由被剝削的「晚安祝好運」,以及赤裸裸描述英國鎮壓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電影「吹動大麥的風」,都是以電影來反省歷史事件。因為影像是大眾看待、面對歷史的重要媒介。不過,也就因為二二八被視為歷史傷痕,需要包容和解、需要真相的釐清,因此,史實的考證,也就更形重要。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