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5 23:00

安全帽早療隊

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東縣

  騎車要戴安全帽,但開車為什麼也要戴安全帽?這看起來有點滑稽的行為背後,卻是一群年輕行動早療師的搏命故事。過去四年多以來,有六個在後山臺東的行動早療師,深入山區,穿越土石流,只為了提供給無法到院的偏鄉早療兒醫療照顧,安全帽就成為他們經過險境時,自保的裝備。這群行動早療師,平均年齡29歲,一天工作十個小時當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得奔馳在險峻山路上,隨時都有落石坍方的致命危險,因此即使人在車內,也要戴上安全帽。幾年下來,他們走過的路,加起來超過13萬公里,足足可以繞地球三圈。付出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補足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不足。

  這是在颱風來襲之後,臺東山區落石不斷,土石流肆虐,路面坍方的殘破景象,這種時候,卻有一群人,會在一大清早,帶著整車的器材用具,準備要往危險的地方去,開車戴著安全帽,就是為了要自保,原因是他們時常要穿越山路,置身險境,這也就解釋了,看起來有點突兀的畫面,背後其實是這六個年輕的行動早療師,他們在後山的搏命故事。

  兩台行動早療車奔馳在臺11線上,這一天,我們跟著其中一組行早團隊,從市區前往臺東的最北邊,長濱,光是車程,就要快兩個小時。32歲的姿伶,是職能治療師,曾在大醫院工作,兩年前毅然加入行早團隊,累是真的很累,曬得黝黑的皮膚是她東奔西跑的代價,那一次,當她體力透支從山區正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哭著跑出來的那一幕,她永遠忘不了,更讓她甘願繼續付出;他是團隊內最年輕的治療師,彥伯,今年24歲,專業是音樂治療,在臺灣能見度還很低的療育方式,從台南畢業後,曾猶豫是否要到後山,加入團隊後,還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對早療團隊有所貢獻,直到他偷聽到被肯定的那一刻。

  陪小志坐在地上天馬行空的,是27歲的純瑋,藝術治療師,英國拿到心理學研究碩士,在倫敦社區當過全職的照顧志工,還在英國的醫院,當實習治療師,其實,把所學貢獻到自己熱愛的這塊土地,是純瑋最想做的,留在後山,那是一次的偶然,一待就快要兩年,雖然出任務,有時要面對危險,翻山越嶺,開上幾十公里的崎嶇彎路才能到,可是純瑋說,她愛這工作的原因,就是可以幫助別人,找到最真實的自己。他們的付出,對臺東偏遠地區的家長和孩子們來說,意義很不同,小志的媽媽,在還沒有遇到早療團隊時,光是跑一趟醫院,來回車程就要半天。

  小朋友不能來醫院,就換我去,秉持這樣的想法,再難開的路也要過去,他是團隊中,最早加入的物理治療師,小麥,也是臺東部落小孩,曾在臺北醫院當過治療師,經驗豐富,大可以在都會區有更好的收入,可是他知道,家鄉的孩子需要他,就算颱風天都撤村了,也要拼,講起曾被放鴿子的經驗,32歲的語言治療師,振民,露出了一點無奈,不過他說,他們要比家長更有耐心,決心,才不會枉費花這麼多時間精力,還冒著生命危險,來幫早療兒。雖然不太會表達心中的感謝,可是每當車子離開,小偉就會蹲在地上,望著漸漸遠離的車子,這種依賴的情感,總讓人又甜蜜又心疼。

  29歲的臨床心理師,怡帆,是高雄人,會來臺東,最初的原因,是她好愛這裡美麗的山與海,她沒想到的是,來這兒的第一份工作,支持她最大動力,是那種跟同伴們的革命情感,從四年前,一開始只有一個物理治療師,到現在六個專業的治療師,竟然能在臺東這兒全員到齊,平均年齡才29歲的行動早療團隊,在一千多個日子裡,經過的路程,加起來超過13萬公里,可以繞地球三圈,光是去年,療育超過兩千人次。

  政府沒有補助,靠的是地方上的企業家和善心人士,讓團隊能夠繼續出去服務。根據醫師公會統計資料,我國現有小兒科執業醫師有將近三千人,但臺東小兒科執業數歷年平均僅有13人,醫師和幼兒人數比,遠高於平均值,因為如此,前進家庭的行動早療,就像是跟孩子成長的時間賽跑一樣,非做不可,這樣的使命感,讓這群年輕治療師更拼命,堅持讓偏鄉孩子有健康成長機會,更盼望醫療資源失衡的這一塊,能被看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