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北市
您有打工換宿的經驗嗎?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打工換宿風潮,這幾年也吹向了臺灣,今天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我們要帶您前往南投竹山小鎮,了解一群年輕人,如何用創意 讓小鎮重生的故事。以竹編文化為特色的竹山,曾經因為年輕人外流、產業沒落,逐漸蕭條;後來有一群年輕人,他們有的是學生,有的是上班族,來到這裡,用各種專長換住宿,像是拍微電影行銷老店之美,用創意重新妝點閒置空間,還推廣小鎮的文化歷史,和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術,他們以自身所學和專長,讓更多人認識竹山小鎮之美,這些人的努力,果真讓竹山遊客變多了,老店得以轉型和延續。這當中令人感動的,有人性的善良,有共同為夢想打拚的熱情。節目一開始,跟著我們的腳步,來看這些年輕人,如何用創意,讓沒落的竹山小鎮重新有了生命力。
這是位在南投縣西南端的一個美麗小鎮「竹山」,天梯,太極峽谷,紫南宮是這兒被廣為人知的熱門景點,它曾以竹產加工業為名,將近六萬人的小鎮,這些年來,青年人口外流,產業沒落,今非昔比,走進小鎮再感受到的,是蕭條後的蒼涼感,面對考驗,小鎮上的許多老店,依舊堅守崗位,迎接日出日落,老師傅的認真身影,是小鎮上最迷人的景象。
在一百多年的土磚厝裡面,是六十多歲的郭師傅,他是第四代的打鐵師,全臺灣像他這樣的手工打鐵師,所剩無幾,縱使市場不在,環境變化了,老師傅對於他的每一件作品,那種用心卻不曾改變過,謙卑的心,最令人佩服,打鐵五十年的郭師傅,默默守著打鐵店,只希望打鐵的技術,能由下一代再傳承下去;小時候的記憶,爆米香老闆林振修,守著小小的米麩店幾十年了,一早七點工作,晚上十點才離開,雖然這種古早味的小零食,漸漸被各式各樣精緻花俏的甜點取代了,他還是堅持,老機器老方法做出來的爆米香,是最有味道,也存在著臺灣人以往胼手胝足的精神象徵。
棉被店裡,是已經做阿嬤的老闆娘,她說,手工做的棉被就是紮實,給人蓋起來就是溫暖,這也是老店一直守舊,不放棄的原因,她是79年次的馬嵐,從外地來到南投竹山鎮上,知道這裡有打工換宿的活動,她用企劃專長,幫老店拍攝記錄,提供想法,讓他們能再次轉型,用中藥材古法熬煮的滷蛋,是傳承三代的老中藥店,轉型後的新希望。
現在每逢假日,就會有大批青年進到小鎮,用他們的創意和所學,來妝點小鎮,這是設計系的大學生,讓本來閒置的紅磚屋,變成文創場地,而他們讓這溫馨的小鎮,多了色彩和活力,愛畫畫的小兔,用她的專長,把小鎮的故事,畫在老房子牆上,筍婆婆削筍子,阿公賣地瓜的認真身影,都讓剛來到鎮上的她,感動不已,他們也幫忙重新倡導,竹山當地,最具特色卻快面臨消失的竹編文化。
打工換宿的年輕人,遠離城市,進到竹山這裡換到了難得的寧靜,小鎮上的人文氣息,讓他們感動,這樣的打工換宿,讓老店有了新面孔,年輕人則是發揮所長,肯定自我,而這背後的推手,是他,33歲的何培鈞,他讓年輕人能換宿的古宅,是十年前,他騎車經過南投竹山山上,那段不經意的相遇緣分,當時破舊如廢墟般的三合院,變成了何培鈞,實現夢想的開始。
人生不能做夢嗎,26歲的他和原本當急診醫師的表哥,跟銀行借了錢,在這裡一整年,一磚一瓦地修復這棟老房子,跟它一起呼吸,一棟頹圮的老莊園,重新賦予它生命,最珍貴的是那傳統文化的延續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年輕人能為鄉鎮文化做些什麼,因為跟百年的老三合院結緣,何培鈞也走進了這蕭條的小鎮,想的是怎麼為它帶來更多活力,於是,他讓這裡成為年輕人能打工換宿的地方,想讓青年能走進小鎮。
這是進來竹山小鎮上換宿的年輕人,所修好的一條古道,本來只有腐爛的竹子,現在有了木棧道,走過這裡,放眼望去,是遠眺竹山的極致美麗,本來快要被遺忘的小鎮,慢慢被看見了,來這裡玩的外國遊客,驚豔著臺灣竟然存在著這麼一塊寶地,竹山小鎮上,假日遊客變多了,鄉村累積了豐富的歷史和樣貌,沒落的軀殼剝開後,有太多讓人驚艷的元素,這也是學習的最好地方。不只竹山小鎮,全台灣三百多個鄉鎮,像是彰化和美的紡織,雲林虎尾的花卉,紅豆的故鄉,萬丹等等,很多富有特色的好地方,都值得青年回鄉用創意再加值,從這小鎮上,我們看到了青年帶給鄉鎮的希望,看見老師傅堅持的身影,明白了,捲起袖子,全心投入,就能發現自己的價值,也會是夢想的開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