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南市
老房子、老東西,會不會讓您有種懷舊和充滿人情味的感覺呢?接下來,華視新聞雜誌要帶您找回失落的「人情味」,這是一個免費幫人做灶的團隊,由八十歲的老師傅領軍,全臺走透透,希望在做灶的過程當中,喚起團結互助的精神,藉由這快要消失的古早灶、重現,繼續傳遞農村文化中,維繫親情、家庭、友情的人情味精髓;無獨有偶地,在臺南玉井,也有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小村莊,這裡有個望明廚房,兩年來,每兩個星期就會有一次共炊活動,村裡的人,幾乎都會在這個時候,全員到齊,大人小孩坐在一起,吃一頓由大灶煮出來的飯菜,現在就帶您一起來體會、村民們共餐的幸福感。
穿過如詩如畫的綠色隧道,開車到偏遠的臺南玉井,它是盛產芒果的故鄉,現在只剩15000人口,進到玉井,沿途是美好的農村風光,沒多久我們到了這個人數不到百人的望明村莊,這兒,就是望明廚房的故事開始,每兩個禮拜,這共炊廚房就會很熱鬧,幾乎全村老老少少,都會放下手邊事情,中午一起來這兒吃飯,她是全村最老的陳金葉阿嬤,她可是這兒的共餐精神支柱,老人家腦海想的是,幾十年前,一早在田裡辛苦工作完後,大伙兒就一塊兒吃的「割稻仔飯」,那懷念景象,又回來了。
發起村民共炊的人,是他,四年級生的在地村民賴永坤,願意回到這片土地,不容易,二十多年前,賴永坤從臺大畢業,一句現代人有了孩子就不愛老子的話,讓他決定帶著老婆孩子搬回家鄉,專心務農,也陪伴老父母,小時候在農村的恬靜生活,是他成長過程中無可替代的記憶,這幾年來,看著家鄉在變化,人口在流失,他不希望連那最後一點的人情味,也這麼跑掉了。於是兩年前,他把原本雜草叢生的輾米廠進行改造,一聲呼應,村裡團結精神就出來了, 不分大人小孩都來幫忙,很快地,廢墟成了現在吸睛的共炊廚房。
滿桌子香噴噴的菜,多半是村民自家種的,一號召要共餐,熱情的農家本性就展現了,有什麼東西,通通貢獻出來,小小的望明廚房,充滿著最濃的人情味,人與人共同坐在一起吃的這一頓飯,彼此拉得更近,一張張美麗容顏,笑聲不斷,跟他們一塊,不自覺地也感到更幸福了。
一雙雙在泥水中忙碌的手,跟著八十四歲的老師傅,廖枝德,正要打造一個古早灶,國寶級的廖老師傅,心願就是到處幫人起灶,帶著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全臺跑透透,一心想傳承的,是快失傳的做灶技術和凝聚情感的互助精神。他是團隊召集人林振隆,平時是公務人員,假日跟著廖師傅,用做灶來喚回快被遺忘的人情味,他說永遠忘不掉,媽媽看到灶時,激動的眼淚,一群人,曾經到海拔1500公尺的臺中達觀部落做灶,雖然累,但最大的回饋,就是看到這一刻。
這一天一早,我們跟著做灶團隊來到,在臺南最南邊的歸仁,鄉間的這處三合院裡,有個88歲的林老阿嬤滿心期待,等著大家做一個灶,圓她的夢,以前,林阿嬤用灶養活七個小孩,時代進步,瓦斯取代柴火,灶也打掉了,可是阿嬤始終懷念著,用大灶煮飯,一起分享的緊密情感,大家有所體會的是,一群人互相幫忙建造,過程所創造的意義,遠比老師傅一個人慢慢做,來得更深遠,從都市帶孩子來的媽媽,全家人捲起袖子實際做,希望孩子感受到的,會比學校教得還多。
團隊裡,我們還注意到一個很特別的身影,他是24歲,來自法國的學生,FLORIAN,這個做灶的傳統體驗,令他印象深刻,大家努力下,阿嬤的灶,升起火了,瞇著雙眼,看著越燒越旺的灶火,彷彿時光倒流五十年,阿嬤又回到了那個,庄頭庄尾的人,常常聚在一起吃東西的快樂時光,一個灶,一個共炊廚房,都是想喚起忙碌生活中,最容易被淡忘的人情味,每天在大都市打拼賺錢的我們,可能連鄰居都很陌生,其實,偶爾放慢腳步,去打通電話問候,簡單的一起吃頓飯,常常聚會聯絡感情,那都會讓人與人之間更沒有距離感,彼此的心靈更加親近,再感受到那種最濃厚的臺灣人情味。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