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昭慈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每年的健保給付總額高達7千多億,但仍然有不少重症病友亟需的藥物和醫療器材,並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某些病友家庭因為無力負擔龐大的醫藥費,只能無奈的放棄治療。像是罹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玻璃娃娃」的病童凱凱,他就需要植入一種伸縮式骨釘來減少骨折機率。但是這種醫療器材,一組要價十多萬,而凱凱全身上下總共需要裝8組,加起來的費用超過百萬元。在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爭取下,如今,玻璃娃娃們需要的伸縮式骨釘,好不容易才納入健保給付,大大減輕家屬的負擔。帶您繼續來關心罕見疾病患者的生存難題。
他是93公分的小巨人-張証凱,大家都叫他凱凱。拿曬衣桿開燈,搬椅子上廁所,這是凱凱的生活日常,已經八歲的他,身形卻是兩歲孩子的模樣,因為他罹患發生機率低於萬分之一的罕見疾病「成骨不全症」,凱凱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
張証凱爸爸張育嘉說:「第一眼看到他完全沒有辦法接受,腳直接趴在這邊,然後他那個頭形也是這樣,一般人頭形是這樣,然後他頭形是這樣,完全看不到膝蓋,不知道膝蓋在哪裡,很多那個就轉折的地方」,玻璃娃娃骨頭脆弱,導致凱凱出生經過媽媽產道時就全身骨折,初來乍到這個世界,就充滿驚險和考驗。
張証凱爸爸張育嘉說:「然後馬上就插管,因為那個胸骨、肋骨整個都斷掉,然後已經有壓迫到那個肺部,所以必須要用呼吸器去呼吸,他才有辦法比較正常地呼吸,這樣插管插了多久,大概兩個月左右」。
張証凱媽媽鄭松容說:「搶救好像半個多小時,所以我就覺得,一定是不行了啊,頭又被他壓一下可能受傷,頭有那個積血,所以就想說那時候是有想說,人家都說,這個如果救不起來就,算了」,生下罕病的孩子,最不能承受的就是媽媽,從中國遠嫁來台12年的凱凱母親,擔心外人的異樣眼光,曾經每天以淚洗面。
張証凱媽媽鄭松容說:「本來嫁過來也很不簡單啊,人家都會看不好妳了,妳又生出這種小孩,所以我講到這裡,我就會想哭,所以我就不想不想去提這個,人家都說坐月子哭,妳以後有後遺症,那我自己媽媽也是不敢跟外人講,她就一直安慰我,我哭她也哭,我哭她也哭,我那時候就想不開,就覺得我這樣子的話,我更人家更會謠言啊,對不對」。
張証凱爸爸張育嘉說:「因為我們都沒有做什麼壞事情,怎麼老天會讓我們生到這種小孩」,和兩歲的弟弟崴崴打打鬧鬧,凱凱看起來無憂無慮,但聰明懂事的他,逐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凱凱也像其他小男孩,活潑好動,卻因為成骨不全症,讓他時常受傷骨折,從小到現在已經動了超過十次手術。
張証凱阿媽呂妙珍說:「也不會哭也不會鬧,你照顧他,你說阿媽要去哪裡,你在這裡等我,他也說好,他是可以可以商量的小孩」。
張証凱媽媽鄭松容說:「他就每次去開刀的時候,我覺得他痛也不敢不敢講,覺得會覺得很心疼,但是他從裝了骨釘,就慢慢慢慢比較不會受傷,就會覺得說,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為了降低骨折機率,凱凱兩歲開始在兩腿裝設傳統骨釘,但因為傳統骨釘,無法隨著孩子成長而延展長度,必須每年開刀更換,直到出現了伸縮式骨釘,凱凱重複開刀的皮肉之苦,才總算得到緩解。
馬偕醫院小兒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說:「不然小孩子從小被開,不知道要開幾次刀,可以這樣說比如說,他如果說從1歲到10歲會開10次刀,那伸縮骨釘,當然不可能說一次就好,說不定他,從1歲到10歲也只開了3次刀」。
現在凱凱的四肢上下臂,共裝了8組伸縮式骨釘,以一組14萬計算,總共要112萬,對病友家庭來說,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但從2015年開始,玻璃娃娃使用伸縮式骨釘,正式獲得健保給付。張証凱爸爸張育嘉說:「省了很大一筆負擔,那如果沒有健保給付的話,爸爸還會使用伸縮骨釘嗎,會因為自己的經濟因素去,去考量,到底要不要去,去做這個伸縮骨釘,或者是就只能裝一般的骨釘」。
陳冠如罕病基金會執行長說:「整個流程是非常繁複,而且我們這個伸縮骨釘是第一案,它到底要走什麼樣子的流程,滿辛苦的,所以進來以後除了有廠商,找到廠商以外,其實跟政府溝通也滿花,花滿多時間的,因為對政府而言,它也是第一個醫材」。
自從伸縮式骨釘有了給付,已經有11位未成年玻璃娃娃受惠,除了特殊醫療器材,罕病基金會也極力爭取罕病藥物的健保給付,就像華視新聞雜誌在2015年採訪的這名蘇小弟,他罹患了全球發生率只有百萬分之三的「非典型性溶血尿毒症」,適用的罕藥「ECULIZUMAB」,一劑要價21萬,蘇小弟一個月就要施打四劑,每個月84萬的醫藥費,家人不堪負荷,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好在2019年6月「ECULIZUMAB」給付生效,蘇小弟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所以現在有57種的藥一個特材,剛我們在講的是,另外一個就是玻璃娃娃的特材,就是57種藥照顧34種疾病,那疾病的涵蓋率,就是現在公告的是223種公告的罕見疾病,那它的疾病的覆蓋率,應該是百分之15左右,照人次來算的話,我們可能會有百分之30左右的病患,是可以被醫療藥品照顧的」。
然而,罕病用藥對藥廠來說,適用對象太少,再加上台灣相較其他國家市場也不夠大,因此就算好不容易爭取到罕藥的健保給付,也可能因為需求人口不足,藥廠最後斷貨,病友仍然面臨用藥危機,就像玻璃娃娃過去使用的健保用藥雙磷酸化合物「AREDIA」,藥廠在2015年停產,罕病基金會只能另外爭取替代藥物。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但是如果是非適應症使用療法的藥,尤其是罕見疾病的用藥,它可能不賺錢,它(藥廠)就不做啦,或者有其他替代的藥的話,真的需要有一個比較更有彈性的機制,其實制度跟法令都是死的,但是我覺得,在這個操作面的話,需要更多的,需要更多細緻的,一個一個一個程序」。
罕病基金會創立之初,就以社會立法與議題倡導為目標,曾經創下在30天順利完成「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的紀錄。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他現在有兩位可以列席,就是說我們病患團體的代表,兩位可以列席,那兩位列席的話是不能說話的,其實我會覺得說,如果是長期為病患爭取醫藥權益,或者是比如說,像我們基金會有很多專業的人員,他其實應該很有資格,或者是跟病患溝通好以後,可以進去說話才對」。
張証凱爸爸張育嘉說:「生出這種罕見疾病的小孩,很多家長是沒辦法接受的,父母親他們都會非常的痛苦,甚至還會有那種想要拋棄小孩的想法,那我是非常希望政府,可以幫幫我們,幫一些罕見疾病(的家庭),讓大家一起來照顧這些小孩」。
受惠的凱凱一家人,如今生活如釋重負,身為過來人,他們期盼,主管機關對病友家庭的困境能夠有更多理解。20年來罕病基金會持續不懈爭取病友的社會福利和醫療補助,對病友團體和病友家庭而言,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相當不易,但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病友在艱難的生命道路上,能夠活得更有品質、也更有尊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