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精神障礙成為社安網一大難題,專家直言,除了政府單位人力不足外,社區內的精障康復機構不足才是根本問題。事實上要幫助精神障礙者康復,訓練他們適應日常社交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但我國目前能在日間精障機構的收容量,不到患者人數的1/10,讓病友即便有心治療,也難以得到支援。更令人擔心的是,有些嚴重的精神障礙者要是平常無處可去,流連在街上,反而容易成為社區鄰里的負擔。
精障康復者袁懋雲:「在這裡待久了,開始慢慢有一點自信了,以前在家裡,一個朋友都交不到,一般的社會民眾很少知道,還有一部分精神障礙的人是溫和的,然後很想要接觸人群的,歡迎光臨這裡是孫媽媽工作坊,這裡是打卡的地方,然後這裡是大家聊天的地方。」一進門就感受到接待的熱情,雖然語意有點不通順,但45歲的懋雲仍賣力,介紹著精障康復機構孫媽媽工作坊,。
SB精障康復者袁懋雲:「我們工作坊有分兩組,一組是文書,一組是烹飪。」懋雲患有多重鬱症精神障礙,是工作坊的資深病友,待9年了幾乎每天報到。精障康復者袁懋雲:「發票上的金額還有用途說明,打在電子檔上面。」能夠處理文書作業,是懋雲9年來的努力成果,由於精神障礙者時常伴隨著認知障礙,一般人能輕易處理的小事,對他們而言得每天反覆練習。
孫媽媽工作坊主任蕭博文:「其實她內心裡面一直會覺得說,我比其他人還要差,因為我可能什麼都不會,然後我可能動作比別人慢,她負責寄信繳錢,然後我們就要給她很多支持,懋雲妳可以啊,然後我們會陪著她去做。」也正因如此,貼近患者生活的社區康復機構,往往是治療精神疾病不可獲缺的一環。精障康復者袁懋雲:「心裡還是有股渴望,想要未來在某一天還是可以出去賺比較多的錢。」孫媽媽工作坊主任蕭博文:「可能在家裡在鄰里上面,他可能就會被當成是一個有些行為怪異的人,今天來到這裡以後,其實他是可以找到一個所謂的避風港吧。」
按表操課,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孫媽媽工作坊一共兩層樓,依據患者喜好,分為文書組以及烹飪組訓練職能,也讓他們能用健保在白天就受到照顧。孫媽媽工作坊主任蕭博文:「我們的家屬家屬其實很辛苦,因為他的孩子生病以後,他不知道要找誰,他只能一間一間打電話,問說我的孩子狀況是怎麼樣,適不適合到你們的機構。」不過這樣的場所在台灣卻是相當匱乏,目前全台領有精神相關身心障礙手冊的人數,將近十二萬人,但是精神康復機構卻只有221間,能收留不到一萬人,有心治療的病友時常求助無門。
心生活工作坊總幹事金林:「我們在精神障礙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社區裡面的資源根本沒有長出來,或者是我們已經長在這裡了,結果你們(政府)根本就不知道,甚至於不屑連結,因為你還是用你的舊方法把他送去住院,這些人不會有未來,把他送去住院就好了。」康復機構的不足似乎沒被看見,更不在目前社會安全網計畫之內,專家憂心精神障礙者平時無處可去,反而會成了家庭社區的一大負擔。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吳慧菁:「(像是)鐵路殺警事件,今天個案已經有了很多警訊,他去過很多機構,譬如說社政也去勞政,可是竟然我們在社區裡面沒有一些關懷的人,能夠去轉介到醫療系統。」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這個就會變成社會安全網裡面,其他網絡單位如何幫忙協助發掘在社區鄰里,可能有危險的人。」精神障礙者渴望走入人群,社區康復機構猶如這條路上的中繼站,如何整合資源,是政府目前一大難題,要真正讓這張社會安全網更綿密更穩固,就得讓完整的照護觸及到各個角落扶持脆弱人群。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