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口蹄疫害慘 陳吉仲「最懂農民」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出生屏東萬丹,父親是養豬農,1997年3月,台灣爆發了非常嚴重的口蹄疫,陳吉仲家也是受災戶,當時家中損失了400、500萬,債台高築,學成歸國的陳吉仲就一邊任教、一邊幫忙還債、還要一邊養年幼的孩子,最後爸爸陳正雄、不忍兒子如此辛苦,忍痛賣掉家鄉土地還債。或許因為這段人生艱苦的經歷,也讓陳吉仲被稱為是「最懂農民的主委」。

台北市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為的肆虐,竟把警方擺的鐵絲網扯開,1988年5月20日的520農運,大批農民聚集在台北市街頭,抗議執政黨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影響農民生計,這是台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當時現任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在其中。

22歲的他,就讀台大農業經濟系,就對農業有「一生懸命」的使命感。

您從學生時代就參與了,農民的運動,到後來跟一群好朋友籌組,台灣農村陣線,很積極地關心農民農村,到後來到現在成為政務官,然後可以統整農業的相關政策,您這一路走來,您覺得最不適應的是什麼?

陳吉仲說:「因為從不管大學時代,比如說那時候就有很多,農民運動嘛,因為那時候,剛好台灣是加入,GATT(關貿總協)的年代,要大幅度開放,所以農民就受影響,所以那時候就參加了很多農民運動,又加上自己又是農家的子弟,那特別感同身受,所以一路走來,到不管參與各式各樣的,這些社會運動的話,那那一把尺,心中那一把尺,即使到政府部門,也一樣啊,那是不能改變的為什麼,因為你如果改變了,你就無從依歸了。」

因為過去這一段時間喔,2010年10月份,專家學者們一字排開,召開記者會,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學界空前大團結,質疑政府有意護航,國光石化開發案,擔任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的陳吉仲也沒有缺席。

乙稀生產出來給塑膠原料,橡膠原料化學器材使用,這些產業的產品裡面,有7成是為了外銷,而不是為了內需,當年,國內1259位學者連署反對,提出經濟產業自然環境等層面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從在體制外衝撞政策的日子,到現在在公部門擔任要職,角色轉換也讓陳吉仲心境,有所不同。

陳吉仲說:「比較重大的挑戰就是說,當在學術界,你可以寫文章,你可以說明一大堆論述,到行政體系是真槍實彈的,就是要做出東西來的,那個不是用嘴巴講的,那比如說我舉例好了,外界都說,農民本來就該有退休制度,講這句話很容易啊,可是做起來很難,為什麼過去30年做不到,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到。」

出生屏東萬丹的陳吉仲,在家中排行老二,求學時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小學時就會幫忙,接生母豬洗豬舍,屏東高中畢業後,陳吉仲就讀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接著台大農經所碩士畢業後,遠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攻讀博士,但就在他身在異鄉時,台灣爆發了口蹄疫,家裡飼養的200多隻母豬被撲殺,父親的養豬場被迫關閉,家中因此債台高築,陳吉仲回國任教後就幫忙還債,一邊養家,每個月的存款幾乎見底。說起這段往事,陳吉仲的父親陳正雄仍記憶猶新。

聽他的媽媽講,他這樣太辛苦了,我說這樣沒關係,那個土地我就和豬舍一起,我說很簡單,不用說要多好過,人家出錢我就要賣,我就要減輕他的負擔,讓他好好教書。」

主委您被稱為是最懂農民的主委,那您也是農家子弟出身,小時候家裡是養豬的,您可不可以談談您小時候的農家生活?

陳吉仲說:「應該是說,我們本來就是,我們家就是傳統的農家,以前的農家都是複合式經營,就是說他不是只有養豬,養豬是後來我爸越養越多,可是也損失越大,真的很累很辛苦,所以我們小時候,最討厭就是放假的時候,因為放假就是要下田工作,所以才會說對農民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感同身受,可是你知道嗎,農民要的也不會很多,他們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工賺回來,所以他不是說,每個人都要賺大錢,可是實際上他能不能都是這麼如意,當然不行,無法不是不行,因為有時候像這種天災,他可能就看天吃飯了。」

父親陳正雄說:「這以前的豬舍啦,那邊還有,還有那邊啦。」陳吉仲83歲的父親陳正雄,帶著我們來到從前的豬舍,即使已經關閉多年,對陳正雄來說,當時慘痛記憶仍舊歷歷在目。1997年3月,台灣因為這場口蹄疫,豬肉無法出口,直到今年台灣才從口蹄疫區除名,但是陳吉仲面臨的挑戰,仍未停歇。

「但是中間其實我們失落了23年,就像您說的,我們養豬戶也大幅地銳減,那甚至中間的設備種種,其實都還有,外銷上有很多挑戰。」

您有計畫從哪些方面,來做一些輔導或轉型嗎,應該是說,我們現在如果豬肉要外銷,我不是說要大幅度外銷,因為前提就是要把畜牧場,我們現在7000多場的畜牧場,裡面的空汙水汙要解決,避免那些的鄰避的效應,這是第一個,這個前提做到以後,我們如果又可以提升,我們的育成率,你知道嗎,我們以前一頭母豬,大概平均生15頭,就是一年兩次,我們現在希望,可以再增加兩頭,那這樣一年就可以,大概增加100萬頭的肉豬,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再度地,把我們這個優良的豬肉出口,你知道日本人,多喜歡我們的豬肉啊,只是因為口蹄疫的關係,所以沒辦法外銷到他們那一邊,可是豬肉要出去不是那麼簡單,說出去就出去,因為你要有相關的,冷凍的那些設備,都要一樣地再恢復。所以我們在之前,做口蹄疫的非疫區,也是要把整個過程裡面,這個也同步在盤點,體認過心血一夕間化為烏有的傷痛。

2016年5月20日,陳吉仲開始進入公部門,擔任農委會副主委,兩年後成為代理主委,2019年1月升任為主委,一路走來他始終堅定他的核心價值。

陳吉仲說:「所以我們就是要認為說,可能進來沒辦法達到100分,但如果現在是60分,一定要走到80分,如果這個做不到,我們就不應該留在這裡,那個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態度。」

所以您會不會遭到,以前一起從事,社會運動朋友的質疑或挑戰,或者是私下來抗議什麼?

陳吉仲說:「倒是還好,我覺得因為我們跟這一些,所有的朋友團體,因為理念價值都一樣,我覺得應該是說,今天只要有這些的好朋友,這些團體,他講一句話叫我不要做,我就立刻離開,可是他們,我比較擔心的是,他們都希望我再繼續,堅持在這裡的時候,他可能沒有辦法體會。在行政部門裡面,就是面對,你看,外界有這樣的一個要求,可是不同部會,有不同想法的時候,你怎麼讓它往前走,那個才是我們的,留在這裡的重要性。」

清楚自身的定位和理念,就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提到疫情之後的台灣,陳吉仲也對台灣年輕人提出建言。

陳吉仲說:「我覺得不管我們在哪裡,或者是我跟我的小朋友,或者是我在學校教書,我都跟他們講說,就是有兩個要素非常重要,這個是我不只個人的經驗,我也聽到很多包括學術界,這些院士院長們的,大家共同想法,就是要有專業跟熱情,尤其是熱情更重要,因為你如果做任何事情,你沒有熱情,你絕對會待不下去,像譬如說,你知道在我們這樣的位子裡面,有錯綜複雜的那些問題,可是如果你不是背後,為了要解決那些,所有的農業問題要幫助農民,我們早就不會想要再留,我不如就回學校教書就好,而且輕鬆又愉快,所以那個熱情是支撐你達到你要的那個理想跟目標,最重要的動力,可是在現在即使,那麼紛紛擾擾的年代,尤其是網路資訊那麼發達,那個專業才更重要,你有那個專業以後,大家對你才會肅然起敬。」

專業和熱情缺一不可,陳吉仲從屏東鄉下的農家子弟,到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再到學者和農委會副主委,以及現在的農委會主委,不變的是對於台灣土地的熱愛和使命感,如今陳吉仲帶著社運人士的熱血,和政務官責無旁貸的義務,繼續為台灣農業勇往直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