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億元換老樹 老書局重生 無價資產? 無價之寶?

林季霏 採訪/撰稿 吳之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嶄新的建築,而缺乏古蹟,就很難讓人們看出它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底蘊。近年來,台灣各界對於古蹟和歷史建物的保存,愈來愈重視。近五年來,申請案件從2284件,增加到2645件,成長了百分之16。但古蹟和歷史建物保存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往往是私有財產的所有權人不願意保留。因為,老建築若是重新改建,常常可以增加好幾倍的房產收益,但若被指定為歷史建物,改建就會受到各種限制;而且未來還會因為共同繼承產權的子孫愈來愈多,而更難、轉賣、處分。如何才能不損害私有的財產權,又能保留文化資產,創造雙贏?

一棵老樹價值多少,五十萬?一百萬?一千萬?這棵位在台中市台灣大道旁的千年茄苳樹,是用上億元換來的存在,2013年建設公司買下茄苳老樹旁的土地,要蓋地上28層地下4層的大樓,在地居民和環保團體擔心,老樹會因為大樓擋住陽光,日照不足而死,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書局說:「會影響樹木的日照,然後在建築的過程會大量抽地下水,所以那是不確定的風險,一定會影響日照,當時候在搶救的時候有做日照的模擬,這邊是東邊對東邊,一定會影響千年茄苳的日照」。

茄苳王公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而建設公司合法蓋大樓已經賣出預售屋,會因為擋住老樹的光照而退讓嗎,這是一場天平不對等的陳情,護樹團體卻沒有放棄,從一張日治時期的報導,證明1934年茄苳老樹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確定是必須被保護的千年老樹之後,天平慢慢傾斜,茄苳王公廟率先封閉香爐,展現護樹決心,同時發動老照片尋找老故事,結果找到關鍵的證據水圳遺址。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講師黃慶聲說:「茄苳是需要有水源才有辦法活的,所以找到一個有利的證據,工地裡面有「疑似水圳遺址」六個字,會議記錄就寫著,開發單位必須要遵照,遺址監管辦法第八條規定,開發前要先做遺址評估,評估了以後,還要把評估的強弱特性分析出來,建設公司聽到這話就傻眼了,他沒辦法動了,只好一個禮拜之內,片面的全部,向他所有訂戶一百多戶解約」。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我們不想擋建設公司的利益,依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可以容積(調派)移轉,當時這個訴求漸漸發酵」。

所謂的容積調派,就是建商將老樹旁,原本要蓋大樓的500多坪建地捐出來,市政府獎勵給建商,在另外一個建地,增加樓高或是停車位等銷售坪數,像這樣的案子,公務員最怕踩到利益的紅線,遲遲不敢進行,最後由當時的台中市長胡志強拍板定案,建設公司捐地沒有賠錢,而是換得七期價格更高的容積,還因此大賺一筆。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講師黃慶聲說:「總和算起來,他可以多賺一億,我認為不夠不只,最後又第二個記者去問,算起來可以多賺十三億,所以這是一個神有知,樹木有神,人願意來一起為它付出,得到一個台中市保存老樹,而讓社會企業可以一舉多贏的策略」。

老樹被保存了下來,改建成生態公園,這處台中共同的資產,是在地居民攜手公民團體,政府協調建商,共同努力來的成果,老樹不只是一棵樹,它的價值,已經遠超過一棟新建大樓的商業利益,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不可能種一棵百年老樹,更何況它是千年的,以整個都會區來講,它算是台灣最老的一棵樹,所以而且當地居民還有來這邊看的,你會被這樣的樹,你會感動會震撼」。

城市的溫度與感動,來自記憶的傳承,在台中市的老舊市區,這棟中央書局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漢語書店,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中央書局是1927年成立的一個書店,然後大家看到這張圖片,大概是1947年左右,一看到這張圖片,大家應該會喚起很多青春記憶」。

走進中央書局,有現代化的明亮文青風,也有復古的陳設,就像天花板的格子梁,保留當年建築的優雅風格,還有磨石子柱是許多老台中人的回憶,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那時候也不會有冷氣,但是磨石柱天然就非常涼,所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天然的冷氣座椅這是VIP席,他們就會背靠著它,很多人重新再回來中央書局之後,他們都好高興,說小時候也磨過這個柱子」。

中央書局曾經是林獻堂等台灣文化協會成員,舉辦文化聚會的地方,賣書賣文具之外也出版書籍,1998年因為財務困難結束營業,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1998年它就先就關門營業了,之後的這些歷程就很像是,我覺得就很像墮落風塵,它曾經是牛軋糖店,曾經是婚紗店,曾經是便利商店,最慘的時候是安全帽店,可是因為中央書局畢竟又是私產,那公部門來介入這樣一個文資,這樣一個建築的話,它其實是有它的困難的,最後我覺得是一個歷史的緣分,就是找到信誼基金會的張杏如張董事長」。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買下中央書局修復後,又將它捐給上善人文基金會,在她眼中,老書局的價值不是轉手價差的利潤,而是能不能為台灣留下文化,中央書局營運長繁運隆說:「由上善人文基金會這樣一個NGO組織,去對中央書局做永續的經營,這樣子為什麼好呢,因為如果說,它還是掛在他們自己的名下,還是屬於私產的狀況之下,其實很難算計到兩三代之後對文化,對於文化,對於經營書局這樣一件事,是不是還保持有相對高度的熱情,那如果說答案不是的話,那很可能中央書局又再一次墮入風塵」。

位在台中公園的更樓,則是用異地保存留下的歷史古蹟,原本是劉銘傳時代,興建省府的總理吳鸞旂公館的更樓,公館轉賣給顏家之後,又轉手成為台中市府的標售地,在當年土地上有古蹟,是讓人頭痛無法標售的難題,有人建議拆遷異地保存,吳鸞旂後人李宜芳說:「這個門樓當初也是想要把它拆掉,當時的地方仕紳,就跟市長說我們應該要把它遷建到,一個公開的場所,把這個當古蹟保留下來,所以當初遷建的時候,吳家的代表就是我舅公,他也跟遷建整個團隊到台中公園」。

1980年代因為土地開發的需求,爆發老建物異地保存的風潮,北投車站以一元賣給彰化台灣民俗村,但幾年後曾讓人頭痛的老建築,卻成為人們尋根重建記憶的珍寶,在地居民發起一人一元買回車站的募款活動,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最後同意將車站捐贈給台北市政府,雖然只送回象徵車站的六個構件,幾乎用全新材料重建的北投車站,仍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說:「一個房子有價值,不光只是那個建築物的價值而已,不是硬體的價值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建築背後的一些相關的人事地物,甚至擺在整個城市發展裡面它扮演的角色」。

北投車站中央書局的價值,被看見了,那麼天外天呢,貫穿時代巨軸的繁華與落寞,延宕六年的保存爭議,被看見的價值又是什麼,鄭先生天外天土地持分所有權人說:「共有土地最好的處理方式,很多就是選擇全部變成現金,大家去分最沒有爭議」,陳先生天外天土地持分所有權人說:「祖先留財產給我們,不是讓它破舊不堪,最好是用這個為基礎,賺更多的錢,讓這個家族更加壯大開枝散葉」。

在所有權人的眼中,天外天的價值是它底下的這塊土地,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說:「這房子從一個私人的劇院變成公共的劇場,所以類似像這些公共建築,如果說以西方的城市來看,它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跟地標」,在文史團體眼中,它是城市的記憶,文化的地標,當文化價值被商業價值禁錮了,誰能打開枷鎖,以地易地容積調派或是價購重建,或許是解方,但需要公部門民間攜手,尋找雙贏的策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