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動物枉送命 陽明山設置生態廊道

連珮貝 陳知學 施幼偉報導  / 台北市

台灣每年不少動物死於車禍,為了降低路殺率,特生中心成立了路殺社,讓民眾將發現路殺的路段及動物回傳。八年來、彙整全台16萬筆路殺資料,找出116個動物路殺「好發路段」,進而鼓勵建立動物廊道,陽明山就是第一個建置動物廊道的單位,我們就跟著陽管處生態保育團隊,一起來關心道路生態。

獼猴媽媽,緊緊抱著小獼猴,走到哪就帶到哪,不過胸前的小獼猴,疑似在路旁等待餵食,遭車子撞死,早已沒了氣息。凶狠圓軸蟹繁殖期,頻繁出沒在台南安平區安北路,但一天卻有近50隻,在過馬路時,命喪輪下。

全台各地,每天都有這樣大大小小的路殺事件,人類與動物共存,必須努力想辦法,不讓道路成動物奪命之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生態保育人員,拿著工具量測,對地上已看不出是什麼形體的動物比劃著,再拍照記錄,這是陽管處生態保育員的每天的工作,處理著一具又一具,遭路殺的野生動物。

您可能從沒想過,擁有美麗景致的陽明山路,會成為野生動物的墳場,已有超過一萬五千隻動物,在過馬路時遭路殺而亡。可愛的穿山甲,屁股搖搖擺擺的穿過鏡頭前方,走進生態廊道,聰明的牠可是廊道的常客,還有白鼻心一家三口,大隻帶小隻走進廊道安全過馬路,畫面超溫馨。不過也有鼬獾把廊道當道場,和同伴邊走邊打架,被鏡頭全程捕捉。

為了降低動物被路殺的機率,陽管處設置了全台第一個生態廊道,要讓動物安全過馬路,果然成功讓廊道降低35%的路殺率。根據陽管處2016到2019年的統計,五條廊道總使用次數最多的就是鼬獾,用了5567次,再來是刺鼠4960次,鼩鼱類也走了2098趟,有超過9成是哺乳類在使用。

在陽明山上,也有設立警告牌,寫著領角鴞通過請減速慢行,提醒用路人注意,不過即便如此,還是不時傳出路殺事件。陽管處保育員潘昱光:「這個是8/24在小觀音撿到的鼬獾。」

來到陽管處保育課的倉庫,打開冰櫃裡頭一袋袋都是遭路殺的動物遺體,有的仍具有研究價值。

另外遭路殺的中大型動物,型體如果沒有遭嚴重破壞,又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就會將遺體製成標本收藏展示。為了不讓動物白白犧牲,八年前,特生中心還有研究員,在網路上成立「路殺社」,讓民眾將發現路殺的路段及動物,拍照回傳。八年來彙整全台16萬筆動物路殺資料,找出116個動物路殺熱點,在這些熱點設置生態廊道,降低路殺率,還有機會藉此了解動物相關病毒的分布區域。

中國文化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怡惠:「現在路殺的調查,就是我們除了拍照,然後記錄點位,跟紀錄物種之外,針對某些特定的物種、,就是在路殺社,或是陽明山國家公園這邊,其實我們都會就是可能帶個手套,把像白鼻心這種動物,撿拾起來,然後冷凍,繼續給獸醫師檢驗一些,比如說像狂犬病毒,不是貓小病毒等等的這些病毒,那也可以瞭解一下全台灣,比如說狂犬病毒或者是,其他種類的病毒,他們在哪些地區有分布,哪些地方可能是,盡量不要接觸野生動物。」

在像是山區這樣的動物棲地,除了開車減速慢行,也可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人類更要思考著,我們與動物該如何永續共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