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藍色病毒」 正確觀念面對憂鬱症

朱培滋 劉俊男 李詩健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世衛提出警訊,憂鬱症在30年後會是造成全球失能第一名的疾病,國內衛福部也推估全台有大約200萬人罹患憂鬱症,但真正就醫的人數卻遠不及這個數字。憂鬱症不只是心理問題也會影響到生理,一旦輕忽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而如果身邊有親友罹患憂鬱症,你可以怎麼做?來看今天的真相急先鋒!

「如果可以不要想太多,我當然不想想太多啊」29歲的小凱,嘴上掛著微笑,但語氣卻透露滿滿無奈,因為從19歲那年起,生活就被憂鬱情緒綁架,「(我有)雙向情緒障礙症,會有坐立難安躁動,有時候又會非常的鬱鬱寡歡,睡一覺起來,不知道為什麼就天崩地裂,有時候那個情緒是無來由的」從事藝術工作的小凱,看起來就和一般人一樣,但憂鬱找上門,彷彿陷入無底深淵,甚至讓小凱覺得人生無望,「好累喔,身體你的心理都不是你的,你被情緒跟藥物所主導。」

原生家庭影響,加上後續同學霸凌課業壓力,少年維特的煩惱逐漸在心裡種下負面的根,像小凱這樣深陷情緒困擾的人,在台灣越來越多,根據健保署統計,105年到107年憂鬱症人數,從38萬3千多人,到40萬1千多人,以年齡區分,憂鬱症患者,以45到64歲女性居多,但卻有年輕化趨勢,像賀爾蒙有一些影響,所以女性像比如說,更年期前後或是說經期之前,或是說可能一些產後,都可能得到憂鬱症,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大一樣,他們叫Z世代,他們物質上不缺,可相對而言精神上好像,沒有一個寄託跟安排,台灣青少年憂鬱比例增加,求助人數卻只有10%,但憂鬱症一旦沒有早期發現治療,會從心理影響生裡,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台灣在心理資源,跟諮商這一塊,其實是滿不足的,根據統計,憂鬱問題很容易被忽略,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會就醫,或是被當作失眠等問題處理,也有人自行提早停藥,中斷治療,都是導致憂鬱症人數,持續居高不下的原因,但若想幫助憂鬱症患者,有哪些話不該說,還有哪些事最好不要做,你跟他講憂鬱,別人就說啊你不要想那麼多,那已經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了,千萬不要跟他說你想太多了,基本上而言,還是需要大家能夠理解,能夠同理能夠陪伴,不要說好像什麼事情,就跟他講大道理,不要立刻否定他批判他。

增加我們這個所謂的,對腦部重複性的一些刺激療法,這個當然是個選項之一,這台TMS經顱磁刺激,可以透過電流刺激大腦的神經細胞,待會我們就要親自示範,整個治療過程,憂鬱症的病人,他們的前額葉功能是下降的,刺激大腦讓他原本下降的前額葉,功能再提升,然後來治療憂鬱症,TMS屬於非侵入性無痛療法,副作用較小,2008年美國核准使用於治療憂鬱症,台灣也引進對於難治型憂鬱症,有40%的人可痊癒,但因為需要自費,多數人還是選擇依靠藥物,很多的憂鬱症,事實上隔一段時間,當然經過周遭的一些支持跟協助,輕微的憂鬱症,有時候慢慢就會變比較好,比如說運動比如說飲食,比如說休息,但嚴重持續的憂鬱症,基本上還是希望能夠積極治療,醫師提醒,憂鬱症治療是長期抗戰,除了患者勇於面對問題,接受治療,親朋好友的陪伴至關重要,只要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點遺憾。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