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路 日日滿的承諾|阿查依蘭的呼喚|華視新聞雜誌

李宜庭 採訪/撰稿 羅哲超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扶養三名子女長大、已經相當辛苦,更何況肩上還承擔著、部落頭目的責任呢?屏東縣來義鄉,大後部落的女頭目廖莉華,是延續排灣族的世襲制,從過世的父親手中、接下了頭目的重擔,但她自小在平地長大、不會說母語,文化傳承,都還來不及交接,她就必須回到部落,扛起照顧族人的責任,還必須設法重建,百廢待興的家屋與祖靈屋。而這些艱困的過程,與她內心的天人交戰,也被拍攝成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這個單元,帶您跟著採訪小組一起深入屏東,來看女頭目廖莉華的回家之路。

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我漢名叫廖莉華,母語名字,小時候老人家會叫我瑪妮,那因為我們結婚生子了,算是成年了,所以我們現在叫日日滿,我們就喜歡講日日滿,每天都滿滿的」。

在忙碌的勞動中,度過假日時光,她是45歲的廖莉華,有著深邃的輪廓與臉龐,她的另一個身分是,排灣族大後部落當家女頭目。記者VS.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手的這個紋身是頭目才要紋的嗎,對頭目貴族的身分才有資格紋,已經斷層了,有手紋的老人家都凋零了都走了,我想說給它傳承,因為這麼美麗的圖騰,覺得很可惜」。

廖家翔廖莉華二兒子說:「如果她今天風味餐很大量的話,我就會請假然後回來幫她,她很辛苦啊,不管是做部落領袖,還是當我們媽媽」。

廖莉華,是位單親媽媽,一人扛起家計,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除了靠烹煮原住民風味餐,她也跟著族人到工地做鐵工,苦幹來的收入,除了養家活口,她承擔起頭目在部落裡的象徵意義,參加各式婚喪喜慶,每一筆支出都是壓力。記者VS.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最近還要去工地嗎,有啊像我昨天才休息的,生活困苦哈哈,紅包白包多也要生活,小孩子還在讀書,你覺得你回來之後,最大的轉變是什麼,成長啊,好像生活不是個人生活,都要時時刻刻都是在為部落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卻未息,廖莉華肩上扛著許多無形重量。排灣族頭目是由長嗣繼承,但她從小跟著父親離開部落,到平地求學,護專畢業後,就在北部打拚、成家立業,之後面臨婚姻離異,30歲那年,更遭遇父親驟逝,來不及學習排灣族文化,更不會說母語,一度茫然無措,選擇逃避。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其實我爸爸一走,我心裡就有數了,只是那時候還是在逃避,不想說被這個傳統制度束縛,所以那時候會想說,我才不想接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要當憑什麼,我想自由自在」。

王秀英廖莉華媽媽說:「(跟她說)我已經有年齡了,你應該該回來了,因為畢竟她爸爸已經也不在了,所以我就鼓勵她回來,北部的工資跟這邊的工資也沒差」,坐啊你好說:「你好」,他跟祖靈說我是大後的當家在這裡說:「祈求祂們保護我,然後給我加油打氣這樣」。

三年前,廖莉華正式回到部落定居,繼承重擔,但難題卻也接踵而來。好意思我也還在學習所以需要哪一些哪一些說:「我自己還需要再去注意」,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有時候我很想講什麼講什麼,一直就是講不出來,你說用國語我很流利,可是老人家討厭,你頭目耶給我這樣回答,給我這樣的表情我很難過,你是頭目耶,你怎麼不會講母語,我心很傷,因為人家怎麼知道,我之前是在是什麼樣的環境」。

廖家翔廖莉華二兒子說:「以前的頭目是那一種,不出家門也有東西吃的那種,可是現在頭目都是要靠自己,就像媽媽講的,頭目尊嚴要自己去奮鬥,我們都在學習,媽媽也在學習」。

一名不懂部落文化的頭目,引來部分族人質疑;而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大後部落部分房屋不堪居住,廖莉華為了生計只好妥協,住進永久屋,更飽受批評;再加上,她必須重建百廢待興的家屋與祖靈屋,但沒有多餘收入,家始終難以蓋回。

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阿查依蘭是我的家名,就是這個這是家屋,隔壁是祖靈屋,祖靈屋跟頭目家屋一定是核心的,一定是在一起,以前我們頭目的家,本來就是接待外鄉外村的人,就像他們的家一樣,我們的那個火沒有在熄,因為隨時要都有客人,都要給他們吃」。

採訪這幾天,我們跟著廖莉華與部落巫師,一起前往山上的舊大後部落遺址。記者VS.沈秀美大後部落巫師說:「(生火)是到家的意思嗎,因為有那個煙代表就是,知會(祖靈)祂們都是以煙」,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一些老人家看到我就會講,就會說瑪妮我們的家呢,有時候講到這個我都很心酸,因為我沒有辦法給他們椅子坐,沒有家,為什麼沒有,不知道因為以前都在外面工作,爸爸一走了,家裡好像也夷為平地了,以前也沒問我爸爸說怎麼會這樣,所以有時候就很無奈,不知道怎麼辦」。

排灣族傳統,頭目家屋和祖靈屋,是族人的寄託與心靈依歸!隨著部落耆老一個個殞落,年輕世代也離家越來越遠,大後部落正如許多原住民傳統部落一般,面臨失根危機。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宗教信仰影響,然後都時代也變了,都在外面生活,因為自己在努力很辛苦,人家會覺得你好像神經病,一個人在這邊還在做以前的事,我會感覺是這樣,可是我不在乎人家怎麼看我,我就是好好照顧我的祖靈,把我的家屋建立好就好了」。

廖家翔廖莉華二兒子說:「媽媽一個人要去面對,就是頭目這個事情,就是(一起)回到那個舊部落的時候,當下的氛圍就覺得說,我們一直都在被保護,只是我們忘記我們還有祖靈」。

一路從逃避、到面對,再到勇於承擔,要用何種堅強心智,才能承受這些重量呢?廖莉華,展現女性的堅韌與勇氣,她的人生故事,更被搬上大螢幕。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是台灣第一部關於女頭目的紀錄片,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並入選丹麥女性影展等獎項,將廖莉華的無奈、辛酸、奮力突圍,細膩呈現。魏郁蓁紀錄片導演說:「,你出去你要穿得,帶著(頭目象徵)三根羽毛,穿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沒有人知道,原來你背後是這麼地辛苦,可能以前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這樣子,或者是說原來文化傳承,是這麼地辛苦」。

以前家很大之前這個擋土牆沒有說:「為了要修這個,好像就說先把房子拆掉」。

我們跟著廖莉華的腳步,重回大後部落家屋與祖靈屋的現址,空地一片,只剩一塊建基石仍在。紀錄片團隊,啟動大後部落文化重建計畫,盼能協助將家屋與祖靈屋、原地再建。魏郁蓁紀錄片導演說:「我們就想說,我們拍完了然後呢,我也會問我自己然後呢,我要怎麼樣讓她有更多的實質幫助,所以我就決定進行募資,就是跟社會的一些資源,如果能有一點點接上,然後給她一點協助,讓她順利可以蓋回,她自己的家屋跟祖靈屋,然後順利回到她自己的部落」。

徐國揚紀錄片製片人說:「我認為她能夠堅持到現在,而且也必將再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一個極有創想能力的人,她不但可以開發自己的才藝,她也帶給自己,或者是身邊的人或家人,甚至她的孩子很多的希望」。

從平地回到部落的距離,交通就能克服,但踏上尋找自身文化一途,卻是穿山越嶺、逆境重重,廖莉華保持樂觀,用笑容克服種種打擊與考驗,而孩子、家人、族人,都成了她前進的動力。王秀英廖莉華媽媽說:「真的我很佩服莉華,都自己努力上進,(現在)很多人認定她,所以很多人支持她,所以她就有力量有精神,再走下去」。

廖莉華大後部落頭目說:「我希望說自己要以身作則,自己做好,所以雖然在這個世代很辛苦,因為大家都現實生活了,可是我就做好自己,自然而然人家會看到你的努力,把文化傳承下去」。

日日滿的回家之路,看似近、卻仍遠,廖莉華歷經成長與淬煉,始終不變的,是對續寫部落文化的堅持,是刻在心靈上的傳承使命,是排灣族女頭目的承擔與勇敢。她向自己與族人許下承諾,總有一天,一定會將家找回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