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煙囪下 蘆竹湳聚落的蛻變 許家鄉一個未來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苗栗縣

在苗栗頭份、有一個隱身在工業區,彷彿時光定格在半世紀前的村落蘆竹湳,它的特色、就是整個社區、保留了大約50座、傳統閩南式三合院,但其實,這樣的特殊風景背後,卻是城市經濟發展下,造成的美麗錯誤。1960年代、蘆竹湳被劃為工業區而限建,意外保存了三合院聚落,但不少老屋年久失修、逐漸頹圮傾塌,當地居民不忍家園荒蕪,發起修復搶救行動,更進一步用藝術創作、妝點社區,發展人文特色,多年深耕、每年元宵節的好采頭藝術祭,更是吸引許多民眾朝聖參與,帶您一起來看、百年聚落、蘆竹湳的蛻變。

大紅燈籠高掛,各式花燈妝點瓦房老街,人潮穿梭巷弄,感受純樸自在的悠閒時光,隨著太陽西沉暮色漸濃,村庄內亮起一盞盞蘿蔔燈,準備迎接一夜的耀眼美麗。

夜幕升起鑼鼓喧天,廟前聚集人群一切就緒!這裡是苗栗頭份,具有百多年歷史的閩南聚落蘆竹湳,人人提燈踩街祈福,成了當地每年的元宵節傳統,而手中的蘿蔔燈籠,都是DIY親手打造。陳先生遊客說:「妳要做眉毛是嗎嗯,好那翹翹的好不好好,發揮小孩子的想像力,翹翹的,那要挖開來嗎,像這樣嗎,那我們做蠟筆小新臉好不好,粗粗的那種好」,大手握著小手,將蘿蔔挖空做出造型花燈,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重現舊時農村的傳統和熱鬧氛圍,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體驗。

陳先生遊客說:「蘿蔔燈籠在外面也做不到,對呀而且(孩子)她們,還滿喜歡的,妳用蘿蔔做燈籠對,這學校應該也沒有吧沒有,那妳今年做的是什麼樣的形狀的,妖怪,除了平常可以來這邊休閒,還有一些陶藝的地方,然後做一些文化的氣息,跟一些傳統的保留這樣子,其實慢慢讓一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又再保存下來,我覺得這是這兒,兩三年變化比較大的地方,就是多了一些人文的氣息,增加了不少」。

劉蕙苓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製作人說:「提蘿蔔燈繞著整個村庄祈福,它代表的其實是一個,取之於在地用之於在地,而愛物惜物的一個傳統,農村社會的一種精神,另外一方面,我們就開始做裝置藝術,開始做引進一些表演藝術,帶給大家藝術是一個可以親近的,你隨時都可以跟藝術,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感受」。

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邁向第年,累積的參觀人次,已經突破兩萬。多年下來參與的藝術家,跨足多元領域,今年更是邀請到國際級雕塑家李光裕,展出牛轉乾坤作品。

劉蕙苓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製作人說:「李光裕先生他其實,是台灣少數的可以到威尼斯去,展示他作品的藝術家,那他的聲譽可以說是,國際上都非常地知曉,不只是我們自己,把所謂的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往上提升了,其實也代表了,當我們越在地的時候,其實就越國際,所以也代表了我們,開始在跟國際對話,這我覺得是今年,非常大的一個亮點」。

紅磚老屋是蘆竹湳的特色,不僅是歷史的軌跡,同時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青年藝術家和村裡的高齡長者攜手,透過在地的樂齡共創活動,推出集體創作,讓民眾在巷弄中,也能發掘藝術寶藏。

許玄淳在地青年藝術家說:「我把照片切成不同的小格子,圖案我一定是先有構圖,然後爺爺奶奶的工作,他們是負責上色,然後我這一塊一塊的拼圖,會慢慢變完整,很像社區這居民這一分子就是,大家在創作一個作品的時候,是共同的就他不是說,一個人一枝獨秀」。

許書凡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說:「現在的社區大部分都偏高齡化,所以他們更需要,去被重視被陪伴被看見,其實有一件事情讓他們做,我覺得他們反而會很開心,就我覺得他們會滿期待的,然後他們臉上,就多出一些不一樣笑容」。

林光清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發起人說:「大概在1960年的時候,我們村莊,整個都是三合院」,(畫面來源:林光清提供)將兒時記憶和修屋經歷,向遊客分享,林光清是土生土長的蘆竹湳囝仔。1968年蘆竹湳全庄,被劃定在工業區內,土地有限建及產權問題,因此保留大約50座,傳統閩南式三合院,但歷經多年風雨,老屋年久失修,一棟棟成了斷壁頹垣,不忍家園荒蕪、林光清決定,以古蹟修建原則重修祖厝。

林光清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發起人說:「這個六片的磚雕,我花了三年的時間,我花了台幣三千萬」,林家祖厝耗時兩年半修整完工,用磚雕工藝重現早年農村生活風貌,更成為蘆竹湳無價的文化資產。林梅芬遊客說:「對自己老家的一個歷史,他的一個保存還有那種懷念,讓人非常地感動」。

林梅英遊客說:「而且在這個四圍都,四周都是石化工業,這麼汙染的工業,可是他能夠堅持,能夠維護家鄉的那個心意,我覺得啟發了我,我沒想到真的可以在,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你其實是可以改變這個環境的,這個超過我的想像的」。

漫步蘆竹湳,轉角處處是驚嘉,古樸的三合院聚落,讓人彷彿走進時光機,回到四○五○年代。2006年當地居民成立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發起搶救老屋行動,他們以傳統工法修復老房子,集結眾人力量,找回原本家鄉的文化內涵,讓社區重生。

陳世政在地藝術家說:「以前這種材料,也滿容易就拿得到對呀,所以以前的話,早期人類的話,他們在蓋房子的話就是,當地就地取材,那像這個土的話,就是到田裡去挖,挖那個有黏性的土」。

即將失傳的「編竹夾泥牆」技術,不只是老宅修復的重要工法,現在也成了社區裡,熱門的體驗活動之一,(畫面來源: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蘆竹湳在許多傳統文化中,尋找新價值。

陳璽鈞記者說:「蘆竹湳的三合院,逐漸地翻新當中,像是這一間,現在是一家咖啡店,而庭院裡的一大片雨傘,就是當地幼兒園學生,和藝術家共創的作品」。

幼兒園孩子透過剪紙,祈福牛年能夠世界和平健康快樂,讓古色古香的紅磗三合院,更添新舊交融的巧思,進入屋內不只瀰漫咖啡香,陳列的陶藝作品,更顯懷舊風味。

卜柏誠在地咖啡店業者說:「在大陸前後加起來,應該也快十年了,因為我覺得其實,總覺得還是到自己的家鄉,是感覺最棒的對,當初很多人說,你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陸,大陸可以賺很多錢發展很好,那我就會反過來問他們,那你的家鄉不好嗎,我們家鄉不好嗎,所以我覺得說,那既然有人在做這麼一件事情,那我為什麼不能加入來一起,讓這個地方社區,有更不一樣的發展,所以這種我們都會搭配,紅外線溫度計去測量一下,它現在的豆表溫度,陶鍋炒咖啡,在我的認知來說的話,它在風味上的話,會比機器烘焙,來得更豐富一點」。

34歲的卜柏誠是頭份人,鍾情蘆竹湳的特殊風景,2018年回到苗栗開咖啡店。其實蘆竹湳曾經因為長期的工業,農村日漸沒落,年輕人紛紛出走,經過十多年規畫整理,才打磨出蘆竹湳,超越時空的美。

卜柏誠在地咖啡店業者說:「我的理念我希望是,達到一個共好的概念,就比如說我,我賣咖啡我賣瓷器,但是我不一定要自己,做任何的東西,如果這社區有其他資源的話,我更願意你好我也好的概念,就是我也可以去,分享你的東西在我的店裡,對大家一個互助的概念,我覺得這才是可以讓,這個社區越來越活化,大家越來越好的一個方向」。

許書凡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說:「我們是要保存,這個地方原本的樣貌,讓大家來了,去感受我們的生活環境,去感受我們在這個地方的,一個環境氛圍,即便我們在工業區裡面,可是我們還是生活得很好,然後想要讓大家看,這裡美好的事物」。

40歲的許書凡,從小在蘆竹湳長大,年多前回到家鄉加入協會,和許多年輕一輩的文創工作者,投入社區改造。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採訪小組,也曾造訪正在翻新中的蘆竹湳,記錄下這些年的改變。

許書凡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說:「我當初一開始最早回來的時候,其實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而已,然後只有一些工作夥伴,是比較年輕人,但是那些年輕人,他們也都不是在地的人,然後後來慢慢做到,現在又有其他的年輕人一起回來,那其他的年輕人一起回來,基本上有在地的,然後也有是,不是住在蘆竹里的,可是他也算是頭份在地的人,就表示這個地方,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希望的」。

耿家倫蘆竹湳社區導覽員說:「大家看到這根紅白煙囪沒有,有耶,它叫做頭份105,台北有個101對不對,我們為什麼叫它頭份105,因為它的高度105公尺」。

紅白相間的巨大煙囪,吐納著白煙,24小時幾乎沒有間斷!至今工業區仍伴隨著蘆竹湳的日常,但堅韌的居民走出自己的路,從社區導覽到各項體驗活動,讓昔日沒落的農村,逐漸成為親子共遊的人氣聚落,社區創業店家更從原本只有一間,增為五家。蘆竹湳不只保存家的記憶,更從傳統文化中,長出特屬在地的創新火花。

陳杰蔚返鄉在地青年說:「這邊的手揑陶的體驗的話就是,我們把它叫做,我們蘆竹湳的陶,因為我們最早這個六合窯這邊,它原本是一個鑄銅的工廠,那其實過去在翻銅銅像,他們都是有點像這種,古銅色的形式」。

32歲陳杰蔚,國中畢業後就到台北就學就業,三年多前回到家鄉打拚,結合父母創立的六合窯,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運用雷射雕刻3D列印,以及木工等工藝技術,創作客製化陶藝商品。

陳杰蔚返鄉在地青年說:「慢慢把一些那個建築,三合院都把它整修出來,但是大家都是,比較屬於硬體的方面,那就是回來之後就發現說,可能會需要比較多的,應該是要更有新的,新的新血進來,就是有人的人的這一塊」。

江連雄在地雜貨店業者說:「以前比較單調,尤其我們這裡是重工業區,空氣差人家不喜歡來這裡,現在你看遊客絡繹不絕,都看網路的一直走,假日就有人潮,熱鬧很多,老人家多了很多樂趣,比較不會無聊」。

百年雜貨店重現榮景,老街上也開了間二手書窩,希望讓更多民眾感受書香,更特別的是,這個空間是屋主無償捐出,所做的老屋改造。

許書凡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說:「以前都是我們自己一樣,一直要去跟人家講說,你這房子沒有住又很可惜,那我們幫你整理,然後那個房子是屋主,直接來跟我們講說,我有一間老房子,那你們要不要用,這某種程度上就是他信任我們,覺得我們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像這個我就覺得是給我們,最正面跟最直接的肯定」。

許玄淳在地青年藝術家說:「分享這次活動,我都主題標籤說,就是頭份的子弟,終於為頭份做了點什麼,回來之後覺得有越來越多人在,就是推廣對,然後讓苗栗被更多人看到」。

在地囝仔凝聚社區共識和力量,決心翻轉家鄉命運!從冷冰冰工業區中,冒出來的百年聚落蘆竹湳,從三合院老宅修復,到發展人文特色,逐步打造出,富含溫度的特有風貌,而這分不分世代,對鄉土的熱情,也將繼續創造更多新的故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