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嘉義縣
您造訪過,嘉義縣東石鄉海畔的鰲鼓溼地嗎?鰲鼓溼地森林園區,占地約1470公頃,自然生態豐富,更是候鳥來台的重要棲地,全台四成以上的鳥種,都可以在這裡看到。但這樣的賞鳥天堂、近日卻爆出水質危機,根據學者調查,鰲鼓溼地水質優養化嚴重,今年候鳥數量更比往年減少四成,外界將矛頭,指向台糖在當地設立的養豬場,認為畜牧廢水影響當地生態,對此台糖則出面澄清,強調、排放水檢驗都合乎標準!究竟這場溼地危機、問題出在何處?又該如何解決?採訪團隊的深度追蹤,一起去尋找答案!
冬天的腳步尚未遠離,來到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這處濱海漁村的海風依然強勁,就在一旁的鰲鼓溼地,一場冬季專屬的候鳥派對,正熱鬧上演,牠叫做我們這裡俗稱長腿鳥。
架好望遠鏡,鎖定目標,這隻遠從四千多公里外的西伯利亞,長途跋涉而來的嬌客紫鷺一現身,等待牠的是此起彼落的驚嘆聲,啊你看這裡有很多一大群說:「那邊有小群的黑面琵鷺,黑面琵鷺對」,蔡淑麗鰲鼓溼地解說團隊執行長說:「整個鰲鼓溼地,它有很多豐富的地理環境,包括海洋啦河口啦沙洲啦,草澤啦還有一些,裡面還有一些廢魚塭啊森林啊,它有很豐富的地理環境,所以它每一年,都會引來很多的冬候鳥,到這邊來度冬」。
鰲鼓溼地解說團隊執行長,擁有12年豐富導覽經驗,更從小就與這片美麗的溼地為鄰,一發現珍稀的鳥兒,她比誰都還要興奮。
占地1470公頃的鰲鼓溼地森林園區,1960年代是台糖為了種植甘蔗,填海造陸形成的海埔新生地,近年因地層下陷、土壤鹽化日益嚴重,便配合國家政策植樹造林,成為候鳥南下度冬的重要棲地,根據研究,當地可記錄到的鳥種共有59科239種,約占全台的四成以上,蔡淑麗鰲鼓溼地解說團隊執行長說:「生態的指標就是人類的指標,所以你如果看到很多鳥,到這個地方來,表示環境很適合鳥住,也是很適合人住的地方」。
每年的十月到隔年四月,經常可以見到成群的紅嘴鷗漫天飛舞,彷彿天邊的一抹晚霞,這段年前的影片也清楚錄,成千上萬的琵嘴鴨在水面上自在悠遊,彷彿跳著一段優雅的華爾滋,每逢賞鳥季節,鳥友們便紛紛出動,冒著寒風靜靜守候,只為了捕捉鳥兒倩影,黃小姐鳥友說:「黑頸鸊鷉,(那個黑頸鸊鷉,是只有在這邊才看得到嗎),目前是在這裡沒有錯,(是全台灣只有這邊看得到嗎),對對對對對,因為這邊的溼地保存得很好,所以這邊比較有」。
2006年,鰲鼓溼地通過內政部營建署評選小組會議,被列為國家級溼地,透過國家行動保育溼地生物多樣性,卻沒想到,這幾年鳥友口中的賞鳥天堂,竟悄悄變了樣。
陳沿佐記者說:「國內的賞鳥天堂,現在爆出水質惡化危機,我們現在實際來到現場一看,過去水面上成群的候鳥,現在鳥況看起來有點稀稀落落的,就連水的顏色,看起來也有一點黑黑暗暗的,讓在地居民十分憂心」。
蔡金露當地居民說:「水少沒有流通,沒流通就是,沒有氧氣就是水會越來越不好,像我們在養魚就這種最不好,這種水,這種水就像台語說的豬屎水這樣」。
蔡淑麗鰲鼓溼地解說團隊執行長說:「如果以這個時候來看的話,這個時候就很多的琵嘴鴨喔,大概就是上千隻的琵嘴鴨,那今年就完全都沒有」。
實際近看水面,不只多處浮著綠色的懸浮物,也沒什麼鳥兒在覓食,鰲鼓溼地鳥況大不如前,問題究竟出在哪,記者前往鰲鼓地鳥類研究專家,嘉義大學生資所許富雄教授的研究室一探究竟。
許富雄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所長說:「那我們推估(鳥況),大概從2013到現在,現在大概是在等同跟,以2020年為例的話,它大概等同2013年的78%左右,當然你可以說,大概降少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啦,2021年,今年我們的監測資料剛剛監測完畢,初步評估今年的鳥況,可能會比2020年來得更低,也很可能會到達60%」。
2009年起,許富雄教授便展開鰲鼓溼地鳥類研究,透過長期監測,發現2013年是重要轉捩點,逐水而居的水鳥族群指標BPI直線下降,學者研判,當地的水位及水質改變都是關鍵。
許富雄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所長說:「我們看到就是一些水位,有逐年增高的現象,那還有一些有機質的沉澱,所以讓它整個水質優養化就非常地高,因為這個有機質的沉澱,會讓一些無脊椎動物,在底質裡面的數量就慢慢減少,也就是說鰲鼓這個地方,對於一些候鳥而言,可能牠的食物資源就逐漸地不見了」。
實際透過衛星畫面,可以清楚發現,鰲鼓溼地的西堤及南堤、水域水質嚴重優養化,呈現一片不自然的青綠色,溼地健康拉起「綠色」警報。
採訪這天,由當地居民所組成的水環境巡守隊,也來到台糖畜殖部,在鰲鼓溼地範圍內所設立的養豬場放流口,展開突襲檢查,每個月至少一次,不定期針對台糖畜殖場及北港溪出海口進行水質抽驗,項目包含PH值、水質溶氧量及濁度等重要指標。
謝政哲嘉義縣環保局水汙染防治科科長說:「16平方公里裡面,大概就只有這家,是屬於有汙染源的,就是台糖的畜殖場,在103年到104年,曾經發現過它水質有異常,我們來檢測也是有,COD(化學需氧量)偏高的現象,我們有具以告發,後來也有要求他限期改善完成了,目前跟外面的水交換率很低,所以會造成它是死水,死水就容易優養化,所以造成水質惡化,目前研判是這個方向」。
既然水質檢驗都合格,台糖養豬排放水是否可以排除嫌疑呢?嘉義縣環保局認為另有主因,而台糖畜殖部人員帶著採訪團隊進入場區,再做觀察,侯政宏台糖海埔畜殖場場長說:「那厭氣池的話,經過兼氣池,然後它到我們的調節池,然後再進入我們的曝氣池,然後再做一個放流的動作,(總共要有幾道程序啊?),固液分離、厭氣、四道」。
李婉甄台糖畜殖事業部保健組技師說:「水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後,它會流到我們的兼氣池,那兼氣池和曝氣池,它都有一些作用,就是可以再進一步地,去淨化我們的水質,那所以你看到我們的水,它就是清澈的,其實有一點茶褐色,你透視度其實也滿高,那其實大家一般坊間,他們會印象中,會誤以為這樣子的水色,是不是畜殖場在偷排,其實並不是」。
這座1972年就由台糖成立的海埔蓄殖場,目前飼養近3萬頭毛豬,每天製造的畜牧廢水可達600至800噸,其中的八成五經過處理後,可作為造林澆灌使用,而其他100多噸廢水,目前通通排進鰲鼓溼地,如此大量的養豬廢水,會不會是鰲鼓溼地變調的元兇?為了找出答案,記者特地請來學者做實驗,讓科學數據來說話,嘉義大學水生系賴弘智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問題絕對遠比「水面上」看到的還更嚴重。
賴弘智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說:「那氧化還原電位,測定的是就是它底泥的缺氧程度,那如果說,因為它有機物累積過多的情況下,底泥的細菌會一直繁殖,細菌繁殖太多它就會缺氧,那缺氧的情況下,它底泥會發黑發臭」。
賴弘智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說:「這幾年的監測結果,發現鰲鼓溼地這邊的水質,它普遍有優養化的現象,而且優氧化都已經達到,嚴重優氧化的程度,那它這些優氧化程度,就會造成我們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那譬如說魚種也單一化,蝦蟹類螺貝類也都單一化,相對它的水生生物來講,整個就是非常標準一個,變成一個比較略化的溼地的狀況」。
根據環保署水質標準比對基準,CTSI指數,也就是依照水中透明度、葉綠素A及總磷等三項數值,綜合計算後得到的卡爾森指數,小於40是屬於水質優良的貧養狀態,超過50則是水質較差的優氧狀態,根據嘉義林管處在2020年所做的調查,鰲鼓溼地CTSI指數最高達99,超標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賴弘智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說:「我想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受到台糖,它的養殖畜殖場的排放水流入的影響,畜殖場排放水,雖然已經經過處理也合格,可是因為它源源不斷地排入,有機物在裡面變成一直累積,才會造成優氧化的現象」。
學者提出證明,直指養豬廢水造成有機質沉澱,就是影響在地環境的主因,究竟畜牧生產跟溼地生態是否能夠共存?
陳貞華台糖畜殖事業部動物保健組經理說:「那這個部分環保局,也在協助我們,讓我們持續地,來提高這個(廢水)回收率,那我們也希望,能夠達到一個全面回收的目標,(有打算什麼時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嗎),我們希望在今年就能夠達到,一個全面回收的目標」。
當初為了填海造陸,台糖與大自然爭地,總長10.3公里的防潮堤在57年完工後,溼地內的水流只能透過這座位於南堤的七孔水門排放,且「只出不進」,但近年因自然環境改變,不只讓人類逐漸失去主控權,生態也失去平衡。
連茂勝台糖雲嘉區農場課課長說:「外面那一道是自動水門,它靠那個壓力差,你海水如果退潮的話,裡面的水位高於海水的話,它就會從裡面自動排出來,因為這有兩個原因啦,一個就是我們裡面有一點地層下陷,那個水位高,一個是外傘頂洲南移之後,造成水門的排水道有一點淤積,它還是可以排出來,可是它沒有辦法排到很低的水位」。
蔡淑麗鰲鼓溼地解說團隊執行長說:「其實每一年都有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它枯水期就會遇到這個問題,那最主要是因為水門沒有打開,你就是水有進出嘛,它就會物種很多,就不會煩惱這個問題了」。
綜觀來看,台糖畜牧放流水、當地地層下陷、出海口淤積及近年少雨,通通都是造成鰲鼓溼地水質惡化的原因,搶救自然生態不能坐以待斃,有關單位必須主動出擊,李定忠嘉義林管處副處長說:「建議台糖公司,在這個七孔水門,設定一個固定的抽水站,預估在今年差不多四月的時候,候鳥都已經北返了,離開了之後,我們才會來進行這個施作」。
許富雄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所長說:「水位降低的時候,因為土地也會裸露,土地裸露去曝曬的時候,其實它可以讓一些含氮物,就是分解掉,那這會降低一些有機質的汙染」。
方偉達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說:「現在鰲鼓溼地很大一部分,就是水體不大流動,所以說如果這個水能夠流動,至少能夠代謝掉,所以生態系統需要做一些處理,那我們的溼地,就像我們身體的腎一樣,它必須要有過濾汙水的功能,不要讓這個地方要洗腎,洗腎就不好了」。
溼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面對汙染總是來者不拒,默默扛起淨化生態、涵養水源,並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責大任,過度的開發及汙染,讓承載豐富生物體系的溼地美麗且脆弱,從海埔新生地,到國家級鰲鼓由人類創造,但最後的命運,是否也將被人類終結?透過科學驗證、揭開水土下的秘密,我們也彷彿聽見垂死前的呼救,該如何挽救鰲鼓溼地一線生機,該如何捍衛台灣溼地、留下更美好的生態與環境?還有待各方共同努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