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自5月中開始,台灣遭逢最嚴峻的三級疫情挑戰,雖然危機已經趨緩,不過對許多弱勢團體的衝擊、仍然持續發酵蔓延,首先帶您來看到,由街賣者們所組成的「新巨輪協會」,疫情下,街賣被迫中止,他們的房租、三餐、甚至連醫藥費,通通陷入困境,一個月將近50萬的經濟負擔,全都由理事長陳安宗一肩扛起!不願坐以待斃,他們在網路上發起集資,希望各界伸出援手,協助他們打造共生家園,重返街頭自力更生。另外,位於桃園的公益二手店「木匠的家」,同樣遭到疫情嚴重打擊,業績剩下十分之一,民眾捐贈的愛心物資,數量也直接砍半,疫情底下的弱勢悲歌,社會底層該如何力拚求生存,帶您來看。
疫情陰霾壟罩,街頭空盪冷清,三級風暴台灣歷經73天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往日熟悉的場景,站在路口、騎樓下,民眾熟悉的身影,這些街賣者們,去了哪裡?下午三點半,65歲的街賣者孔萬龢,落寞盯著電視發呆,螢幕不時傳來陣陣笑聲,但他始終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孔萬龢街賣者說:「現在這個疫情,最主要你看很多人做生意,都沒辦法做啊,何況我們要去賣東西,也是沒辦法賣,也是沒有收入啊」。
獨自回到房間,三年前,老天跟孔萬龢開了一個大玩笑,他的雙腳不明原因失去力氣,無法工作,一度流落遊民收容所,直到加入新巨輪協會,成為街賣者,人生看似出現轉機,卻又遇上疫情來襲,再度墜落谷底。孔萬龢街賣者說:「因為這種疫情可以說,當初我也非常害怕,因為沒有收入啊,那我們既然我們沒有收入的話,那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要省吃儉用」。
2021年4月,新巨輪協會理事長陳安宗,費盡苦心,才在土城承租到一棟六層樓高的舊大樓,卻沒想到,打造身障者共生家園的夢想,竟遭突如其來的疫情,重重一擊,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在5月份的時候,其實有一些工程被迫中斷,因為我們5月13日、14日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疫情就開始在升溫,所以我們把整個修繕的工程,都暫停下來」。
曾被誤會是詐騙集團,總在街頭,遭受他人異樣眼光,陳安宗只能帶著夥伴,四處為家,一度棲身在違章鐵皮工廠,2009年卻慘遭祝融、更被民眾檢舉被迫搬離,擁有一個安穩的家,常常是遙不可及,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回來的時候,有看到整個鐵皮,燒到什麼都沒有,就是沒有辦法帶大家,到更合法安全的地方住,這個讓我一直很遺憾」。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安身立命,疫情期間,街賣者無法外出工作,還沒完工的宿舍交誼廳,竟成了輪椅停車場,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一個月的房租高達18萬,如果加上水電費的話,其實也要到來20萬啦,這段期間,其實大家夥伴們都沒有工作,所以這段時間對我們來講,是相當相當的辛苦」。
五坪大的房間,簡單木板隔間,一張上下鋪,掛著幾件舊衣服,簡單卻不簡陋,成了街賣者的家,這被大家戲稱為『千萬豪宅』的住處,可是得來不易,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有很多的房東屋主,其實他很不願意租給障礙者,第一我不知道這些障礙者,有沒有能力支付房租,最重要的問題是,會不會死在裡面」。
為了樽節支出,舉凡修繕、三餐伙食,陳安宗全不假手他人,但協會每月固定支出,仍逼近50萬元,遠遠超過協會負擔能力,陳沿佐記者說:「疫情海嘯來襲,街賣者無法再上街工作,沒有了收入,日子該怎麼過下去,現在街賣者三餐都盡量自己料理,生活是能省則省,但這些固定的生活支出,對他們來說,還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疫情一來,我們總共有22位夥伴們住在這邊,然後早餐午餐跟晚餐,基本上整個開銷下來,將近5千塊錢」。
疫情衝擊,弱勢團體慘澹經營,平均近50歲的街賣者們,病痛纏身,夥伴的醫藥費,陳安宗仍一手包辦,楊朝語新巨輪協會志工部專員說:「其實這邊滿多一些夥伴,都有做過街友的經驗,這些遊民本來就是社會的一群,他們可能放棄自己,他們可能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求助,這兩個月他們都幾乎入不敷出,可能過得比我們還慘,因為我們在這邊,說實在話,變成是我們花不到錢,因為幾乎在裡面,三餐都由理事長全額照顧,所以說我是覺得,算很有心耶,真的去哪裡找這個」。
儘管步履蹣跚,前方未明,被大家稱為宗哥的陳安宗,仍堅持守著伙伴夥伴,期盼重返街頭,自力更生,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雖然說街賣是不得已,但是從街賣的工作,開始他建立了自信心,然後我們再幫他思考轉型,讓他重新找到自己」。
數百件二手衣,堆成一座小山,再小的瑕疵,都逃不過這雙銳利的眼睛,一頭白髮,卻動作俐落,她,是木匠的家二手衣整理員,53歲的黃賽珍,來自中國福州,20年前來台依親,公婆卻陸續病倒,她咬牙撐起一家六口的家,黃賽珍木匠的家成員說:「八、九年前嘛,就是剛好我公公他是糖尿病,然後又高血壓就是很多,洗腎啊然後很多症狀,就一直生病啊,就變成植物人啊,後來,我就是想要擔起這個家的重擔啊,就一直很努力啊,這樣子在工作啊」。
一件二手衣,一雙舊鞋,讓求職處處碰壁的中高齡婦女,重新燃起希望,2002年,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在桃園市中壢鬧區,成立一間公益二手店,提供身障者、中高齡失業者等弱勢族群,一份穩定工作,五月中疫情再起,讓夥伴們寢食難安,黃賽珍木匠的家成員說:「唉呀疫情這樣子,不知道要拖多久啊,希望快快地疫情過去啊,我們有客人啊,睡到半夜都會想到,怎麼辦怎麼辦」。
經過拼接再造,原本遭丟棄的舊衣物,被賦予新生命,嶄新亮相,儘管面對巨額虧損,木匠的家夥伴們,踩動縫紉機踏板的腳步,仍堅定有力,只盼熬過疫情,亮麗重生,秦宗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說:「身心障礙者,他們來這裡,不只是獲得一份收入而已,他們找到人性的尊嚴,你叫他們到別的地方,基本上是很困難,找不到工作的,那這些人,如果一旦失去這邊的工作的話,我覺得對他們的生計,甚至生存都是很大的挑戰」。
來到木匠的家修惜站另一頭,門口擺滿二手家具,再往裡頭走,傳來陣陣鋸木聲,60歲的甯繼舜,靜靜坐在角落操作打磨機,七年前中風後,幾乎全身癱瘓,他努力復健,來到木匠的家學手藝,賺錢養家,如今受到疫情衝擊,生計大受影響,許筱婷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說:「我們也是照政府規定,所以採取分流,所以我們的弱勢夥伴,每個月至少就是,會少四到五天工作的機會」。
同樣身為社會底層無助的小人物,62歲的吳朝煌,拖著沉重腳步,踽踽而行,吳朝煌木匠的家成員說:「5月20號左右,就疫情爆發,公司考慮到說,我是心血管患者,是高危險群,休息對我是比較好」。
拿出厚厚一疊藥單,過去吳朝煌,在公益二手店木匠的家,擔任電器修復師,2019年中風後,身體大不如前,休養18個月之後,原本打算改當收銀員,疫情突襲,想要重返職場,也遙遙無期,吳朝煌木匠的家成員說:「這個疫情,趕快告一個段落平穩,我能夠回去工作,這是我最大的希望,因為我沒有工作之後,休養的這段期間,是沒有收入的」。
走進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衣物、擺飾、3C產品,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窗明几淨,卻難掩冷清,秦宗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說:「政府宣布三級警戒,那我們這裡的二手店,來客就減少很多,我們一個月必須要有,大概販賣二手物品,要有90萬才能夠支撐,可是我們一下子跌了很多,有時候一個月,連7萬8萬都做不到」。
不只收入銳減,就連民眾捐贈的愛心物資,數量也減少一半,秦宗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說:「過去我們的物資,也是來自大家的捐贈,現在大家不出去,也怕別人進來,所以我們的物資來源也減少了」。
成立邁入第22年,木匠的家,不只是一間二手店,更是弱勢庇護所,員工三分之一是身心障礙者,如今不敵疫情海嘯,營運危在旦夕,秦宗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說:「成立22年來,面臨真的是一個存亡之秋」。
許筱婷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說:「我們的弱勢夥伴,其實都是譬如說單親媽媽,身心障礙者原住民」。
秦宗春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理事長說:「這次是像雪崩式的虧損」。
許筱婷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說:「他們其實有上班才有薪資,沒上班的話,其實沒有薪水,間接影響到30個家庭,將近300個人的機會」。
陳沿佐記者說:「病毒肆虐,弱勢團體,是陷入無助困境,像是華山基金會,在疫情期間,捐款是下滑兩成,而另外像是育成基金會,他們的募款更是銳減七成以上,另外還有心路基金會,他們的庇護工場,這一陣子業績是掉了六成,而捐款也少了四成,疫情來襲,民眾的捐款減少,社福團體營運更是雪上加霜」。
遭逢嚴峻疫情,社福團體紛紛透過網路平台集資,希望再次凝聚社會善心,絕處逢生,李亞俐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再生衣作設計師說:「其實真的很多人都受到波及,我相信大家都不好過,那尤其是弱勢朋友,有可能是面臨第一波被淘汰的,因為他們的能力,又比一般人更不足,所以我們才會想說,我們畢竟還有這麼多弱勢家庭要照顧,那我們自己不能先倒下來啊」。
陳安宗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說:「這段時間,我們還看到這些支持者,不斷的鼓勵,還有願意用他們的心力,捐款給協會來撐過這個難關,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地珍惜,非常非常的感動」。
疫情海嘯來襲,社會底層掙扎求生,令人唏噓的弱勢悲歌,就在你我身邊,各個不起眼的角落,一幕幕無情上演,儘管前方佈滿荊棘,他們仍奮力跨出下一步,期盼風暴過後,自信挺起胸膛,奮力再起。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