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ku Yaway 採訪/撰稿 鄭至惟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桃園市復興區,卡普部落,一大片蒼鬱桂竹林,傳來陣陣轟轟作響聲,鏈鋸的主人準備一展他的山林本事。綽號凱哥的宗孝凱,踩著雨鞋,穿梭竹林陡坡,從5歲開始就在卡普部落,跟著爸爸走入竹林討生活,今年46歲的他,在林間來去自如,惟獨下雨天才停工。
伐竹工宗孝凱說:「像下雨就沒有辦法工作,人也容易生病,(所以你們也是看天吃飯),對也是靠天吃飯,下太大雨就沒有在工作了。」從前的伐竹工作,仰賴柴鐮刀砍倒竹材,不過竹子堅硬,砍起來費力,刀也容易鈍,時至今日,工具已進化。
宗孝凱說:「砍竹子的工作就是,一台鏈鋸,鏈鋸是負責砍竹子用的,再來,這就是我們配刀用的裝備,刀子,那個清葉子用的,打葉子用的,還有砍尾巴用的,然後就可以整理竹子。」山區竹林地的砍伐作業,講求經驗與團隊,桃園復興區一帶,另類的「竹鐮幫」,因此成軍。
張禾蓁VS.記者說:「那這個竹劍的話,就是用我們山上的桂竹做竹材,那為什麼要挑我們的桂竹,是因為我們復興鄉(區),山上的竹材,因為經過東北季風影響,所以它的竹材,非常強韌有彈性,聽說還有銷日本,對我們這個竹劍其實在,銷去竹山做材料以後,它其實會外銷至日本。」
新北市泰山區,大科社區,同樣是竹的故鄉,眼前這一大片竹林,竹種類繁多,有孟宗竹、刺竹、麻竹和桂竹,這裡鄰近新北市泰山大科社區,在地力量也正為竹子,注入新生命,嘗試找回屬於大科的竹編燈籠技術。大科社區居民李政諺說:「你各位大家好早安,這支竹子這種的差不多四年,這種的大概四年五年,這種的一年而已。」
頭戴藍色帽子,分享自己的竹林寶山知識,他是李政諺,從小習慣伐竹生活,李政諺說:「你看它這個色澤,比較青色,這個比較黑,這就比較熟,這種就比較嫩。」已84歲的身軀,仍能愜意在狹窄竹林間,採集竹材,支持社區「竹夢」。不讓大片竹林荒廢,社區的另外一位靈魂人物是她,蔡黃阿員,原本在市場賣豬肉,16年前因為先生接任社區工作,她也跟著為社區,賣命16年。
引領中高齡的社區居民,動手做竹藝,留住當地記憶,蔡黃阿員邀竹編講師開課,力求創新,帶出新亮光。新北市眾能創新協會理事長蔡黃阿員說:「你知道嗎,我要把它(竹編技藝),發揚光大,給它響亮」將竹藝課程融入關懷據點活動,因為她相信,這是讓大科竹燈永不熄滅的辦法。
蔡黃阿員說:「108年11月的時候,我車禍,左腳都斷了,還有左肩也斷,今年6月又再去開刀一次,我的兒女,他們很疼惜我說,媽媽妳不要一直為了竹編在做,我就說,我不要做一個,白吃的人,因為我每天在打電腦,在寫計畫書,在做投影片,我不要坐著等死,我不要,我要這樣子,我很快樂。」車禍受傷,沒有讓她的腳步停下,最近蔡黃阿員組織社團,走出社區,向外推廣竹編技能,學員遍及新北市好幾區。70多歲的她,還學著錄製影片,線上教學。
時代變遷下,要留住技藝,必須想方設法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新北市五股區居民吳女士說:「我覺得來這邊學一些手藝不錯,在家裡也無聊」新北市泰山區山腳里居民潘冠伶說:「來這邊學這個可以幫我們,不要說老人痴呆了」新北市泰山區大科里居民林麗虹說:「來學這個很好玩,然後又可以認識新朋友。」新北市泰山區居民李碧蓮VS.記者說:「來這裡會比較輕鬆,精神比較好,做這個竹藝也很有趣,對啊又有趣」蔡黃阿員說:「其實一下課的時候,回家真的很累,可是身邊的人,很鼓勵很支持,他們很信心地在支持的時候,我就不會想到累。」
重返竹生活,為故鄉帶來生機,為社區活化經濟,在地的小人物們奮力揮刀砍竹,將竹藝推上舞台,也讓山林裡的這片綠意生生不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