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陸 美景恐不再|四接埋海岸(上)|華視新聞雜誌

陳璽鈞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我們繼續帶您來看,台灣的能源政策,並且聚焦天然氣發電。相信很多人到基隆的外木山觀海的時候,一定會注意到岸邊的三根大煙囪,那就是台電的協和發電廠,它已經陪著北台灣,渡過45年的日夜,撐起台灣經濟發展重任。但燃燒重油、造成空汙,也是當地居民揮之不去的灰色記憶。配合能源轉型,2027年協和電廠要從燃油,改為燃氣發電,並且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環保團體擔心,填海將活埋數萬株珊瑚、衝擊海洋生態,並且減少漁獲量。另外海岸風景也會遭到破壞,衝擊在地觀光。協和電廠蓋四接,會不會是下一個公投戰場呢?帶您一起了解。

湛藍大海廣闊無垠,岸邊懸壁高聳壯麗,礁岩長年經海水沖蝕,雕塑出奇特造型。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說:「很多人來這邊玩,海邊游泳潛水,潮間帶做觀察,來泡海水散步,大家都喜歡到風光明媚的地方。」外木山海岸是基隆市僅存最長的天然海岸線,如今卻面臨能源開發危機,恐將開啟下一場戰局。

游晨薇說:「我們暑假,一年到頭四、五個月,都是泡在這裡玩,夏天的回憶都在這。後來我一提起,我很多的朋友他們也說,他們家裡也都是來到這裡玩耍。所以我覺得應該把這個地方都保留下來,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享受到這麼棒的自然海洋資源。」

外木山土生土長的游晨薇,是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長年關注基隆生態。政府規畫最快2027年,協和電廠將轉型燃氣發電,更新改建計畫必須填海造陸,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游晨薇提出警告,將會對在地造成重大衝擊。游晨薇說:「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油庫槽,大概是在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蓋建的。這裡以前都是潮間帶,我們在講說未來如果四接,再往海填海造陸的話,整個前面的風貌就全部都砍掉了。一條灰色接收站的建築,都在這個地方,我覺得海洋這種視覺的美麗,整個就會被切斷了。」

協和里在地居民張先生說:「我本身就住在這邊,看著煙囪長大的。我們當然知道說,國家目前是缺電的狀態,那為什麼又是由我們基隆人,然後要來承擔這樣子的重任。」新聞片段(2008.10.5)說:「都黑的,窗戶沒關的都油了,窗戶沒有關,衣服整個都是。」

燃燒重油產生嚴重空氣汙染,灰色天空成了在地人,揮之不去的記憶,但這樣的哀愁,卻也成就了台灣的發展。1976年建立的協和發電廠,四部燃油機組於1985年全部完工,總裝置容量200萬瓩,曾是北台灣第一大電廠,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肩負北部穩定供電重任。記者陳璽鈞說:「這裡是協和電廠的機組房,可以發現這個區域,相較之下比較安靜,因為1號機還有後方的2號機,已經在2019年底封爐停機,並且在隔年1月正式除役。」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說:「因為燃油機組,第一個效率比較差,畢竟年代比較早了,再加上這個燃油機組,以當時的環保條件來講,汙染物也比較高。那麼3號機4號機,也會在新的機組上來之後,陸陸續續在未來這幾年除役。」配合能源轉型,台電規畫協和電廠原廠址,將更新改建兩部總裝置容量,合計260萬瓩的燃氣機組。並在發電廠外側海域,填海造地興建四接,設置LNG液化天然氣輸儲設施,2018年原訂面積29.25公頃,後來縮減為18.6公頃。

陳璽鈞說:「從制高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來興建接收站,填海的位置,就在後方礁岩的地方,往外延伸大約580公尺,呈現一個三角形的區塊。」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說:「現在送進去環評的開發案,已經少掉一半,本來是一個正方形的填方,現在已經切到一半。這在基隆港的外港,航線並不是平行在旁邊,天然氣船接下來會停在防波堤裡面內側,所以對基隆港的影響,就會非常非常地小。」
雞籠霧雨創始成員王奕蘋說:「以我自己來說,我是很樂見協和電廠,改成天然氣發電廠,因為其實滿小滿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參加反核的活動,這個概念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覺得對能源轉型來說,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31歲的王奕蘋,是地方刊物《雞籠霧雨》的創始成員,當初一群在地青年,透過採訪留下基隆各個角落,充滿生命力的故事,如今更希望能捍衛家鄉的未來。王奕蘋說:「大家都很開心,很期待說,我們終於要送走重油電廠,迎來一個相對汙染比較低的電廠。但它是一個過渡性的電廠,想到填海造陸的水泥,這些破壞會永遠留在基隆,就會覺得對基隆人其實,還滿不公平的。」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說:「台灣就是一個海洋國家,我們跟海的共生,跟海的這樣永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我們公部門,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去做規畫,選擇更好的地點。」

能源轉型降低環境汙染,是基隆在地人的共同心願,但完成這樣的夢想藍圖,是否得犧牲美麗的海岸線?如何守住海洋淨土,尋求環境與開發的平衡,是難題更是挑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